最新刊期

    2025年第46卷第7期

      封面文章

    • 壳层生长速率调控实现高效率蓝光量子点 增强出版 AI导读

      量子点研究取得新进展,通过调控生长速率实现高效率稳定蓝光量子点发光,为发光显示领域提供新方案。
      沈昭泽, 黄菲, 李家伟, 余彬彬, 王俊峰, 宁甲甲, 田建军
      2025, 46(7): 1151-1159. DOI: 10.37188/CJL.20250037
      摘要:量子点(QDs)具有高荧光量子产率(PLQY)、高色纯度和可溶液加工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发光显示领域,但是实现高效率稳定蓝光QDs及其器件仍面临巨大挑战。为此,本文以蓝光CdZnS/ZnS核壳结构QDs为研究对象,以辛硫醇(OT)作为壳层生长的S前驱体,通过控制OT的注入速率来调控壳层生长速率,实现壳层的可控外延生长。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瞬态/稳态荧光光谱等手段,系统研究了壳层生长速率对CdZnS/ZnS QDs的壳层质量及发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度降低生长速率可以有效促进壳层的均匀生长,实现98%的高PLQY和22 nm的窄半峰宽(FWHM)。然而,过慢的生长速率则会导致壳层各向异性生长,且伴随柯肯达尔效应,产生大量晶格缺陷,显著降低发光性能。本研究深化了对生长速率影响QDs壳层生长质量的认识。  
      关键词:CdZnS/ZnS量子点;前驱体注入速率;壳层生长动力学;发光性能   
      61
      |
      73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7967416 false
      更新时间:2025-07-14

      特邀报告

    • 极化场调控的热释电光电探测器:从均匀极化到梯度极化 增强出版 AI导读

      微型化光电传感器研究取得新进展,专家深入探讨了极化场调控的热释电光电探测器,为智能传感等领域提供新思路。
      邱显淳, 朱蒙, 黄河, 曾梓蒙, 王兆娜
      2025, 46(7): 1160-1181. DOI: 10.37188/CJL.20250131
      摘要:微型化、低能耗且性能优异的光电传感器是光电集成芯片和智能传感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其中,极化场调控的热释电光电探测器具有自供能、快速响应、高响应度和大带宽的优点,已成为光电传感领域的新兴研究热点。本文首先阐释了热释电光电子学效应的基本原理,概述了均匀极化场诱导的热释电光电子学效应对不同结区类型光电探测器的光电响应性能提升的关键作用,总结了多种热释电光电探测器的优化策略及其特色应用。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PN结中非均匀极化场对热释电光电子学效应的增强机制及其构建方法;通过引入梯度极化场,在宽光谱范围内实现了响应性能优良的PN结型热释电光电探测器。最后,从设计原理、器件构型和特色应用三方面展望了热释电光电传感器的发展前景。基于极化场调控的光电探测器研究将为热释电光电传感的发展提供灵活的设计思路,有力地推动热释电光电探测器在智能传感、通讯和超快成像等领域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热释电光电子学效应;极化场;梯度极化场;光电传感器;自供能   
      45
      |
      45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03188115 false
      更新时间:2025-07-14
    • X射线探测成像玻璃闪烁体研究进展 增强出版 AI导读

      在X射线探测领域,玻璃闪烁体材料取得显著进展,为高探测性能需求提供解决方案。
      邓玉杰, 钱程昱, 张嘉恒, 王倩, 靳志文
      2025, 46(7): 1182-1208. DOI: 10.37188/CJL.20250013
      摘要:玻璃闪烁体是一种高稳定探测材料,不仅在医疗成像、安全检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在一些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如深海、深地、深空和核反应堆)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和探测效果。然而,目前商用的GS系列玻璃闪烁体的发展与应用受限于较低的光产额和较窄的应用范围(中子领域),无法满足X射线探测领域的应用需求。因此,迫切需要开发具有高探测性能的X射线探测系列玻璃闪烁体,以满足X射线等相关领域的探测需求。近年来,X射线玻璃闪烁体在材料研制、机理探索、应用扩展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本文简要论述了X射线探测玻璃闪烁体的发展历程、材料分类、探测原理、探测参数和制备工艺,并重点关注了稀土发光型和钙钛矿型玻璃闪烁体的设计思路、研究进展、探测性能和面临的问题。最后,结合该领域的共性问题和发展现状,展望了X射线探测玻璃闪烁体未来发展的方向和面临的挑战。  
      关键词:玻璃闪烁体;X射线探测器;稀土发光型;钙钛矿型   
      281
      |
      209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4242264 false
      更新时间:2025-07-14
    • 基于闪烁体编码器的X射线多能谱成像技术 增强出版 AI导读

      聚焦多光谱X射线成像技术,深入分析关键技术环节,探讨原理、特点及进展,为深入研究与应用提供指导。
      刘嘉程, 杨旸
      2025, 46(7): 1209-1220. DOI: 10.37188/CJL.20250060
      摘要:X射线成像技术作为医疗诊断和工业无损检测的核心手段,其成像质量直接影响诊断准确性和检测精度。但传统X射线成像技术受限于能量积分探测模式,在复杂场景下的成像对比度明显不足。为突破这一技术瓶颈,多光谱X射线成像技术应运而生。本文聚焦基于闪烁体编码器的X射线多能谱成像技术,详细阐述基于叠层闪烁体编码和基于侧入射提取X射线深度信息的多光谱探测器。通过深入分析材料选择与制备工艺、器件结构设计、算法分析等关键技术环节,全面探讨了该技术的原理、特点及研究进展。总结现有成果及面临的挑战,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多光谱X射线成像技术的深入研究与工程应用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闪烁体编码器;X射线多能谱成像;叠层闪烁体;侧入射探测器;算法分析   
      28
      |
      41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90404400 false
      更新时间:2025-07-14
    • 零维杂化锑基金属卤化物在X射线探测与成像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展现出高光产额和低检测限,为开发新型闪烁体材料提供新思路。
      余佳福, 范英豪, 李心怡, 王洪权, 高玉婷
      2025, 46(7): 1221-1231. DOI: 10.37188/CJL.20250108
      摘要:X射线探测与成像技术的高灵敏度、低剂量化发展亟需开发兼具高效发光性能和环境友好性的新型闪烁体材料。零维杂化锑基金属卤化物凭借其独特的5s2电子构型与自陷激子(STEs)辐射机制,展现出高光致发光量子产率(PLQY)、大斯托克斯位移及优异的结构可调性,成为极具潜力的无铅闪烁体候选体系。本文系统综述了零维锑基杂化金属卤化物的发光机理、设计策略及其在X射线探测与成像中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该类材料在X射线激发下表现出优异的光产额和低检测限,同时在X射线成像应用中实现了高空间分辨率的成像效果。最后,我们指出了零维杂化锑基金属卤化物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零维杂化锑基金属卤化物;X射线探测与成像;闪烁体;研究现状   
      65
      |
      147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00097381 false
      更新时间:2025-07-14

      本期荐读

    • 通过表面化学工程实现高效白光发射的金纳米团簇 增强出版 AI导读

      In the field of metal nanoclusters, researchers have made significant progress. Expert xx elaborately deployed surface chemistry engineering strategy, achieving efficient white light emission from Au10 NCs. This study exemplifies the paradigm to control the emission color and improve the photoluminescence quantum yield of metal NCs through rational surface chemistry engineering.
      汪琨钰, 王雪, 杨毅, 钟圆, 董伟男, 陆敏, 武振楠, 张宇, 白雪
      2025, 46(7): 1232-1240. DOI: 10.37188/CJL.20250073
      摘要:光致发光(PL)是金属纳米团簇(NCs)最重要的性质之一。在结构精确的金属纳米团簇中实现高效的白光发射对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但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本文通过精心部署表面化学工程策略,报道了Au10纳米团簇的高效白色发射。具体来说,4-羟基间苯二醛(HOA)的双醛配体通过亚胺键(—CH̿    N—)的交联反应修饰在Au10(SG)10 NCs(SG为谷胱甘肽)表面。在乙醇和水的混合溶剂中,HOA配体的477 nm蓝光和Au10(SG)10 NCs的620 nm橙黄光组合产生了HOA-Au10(SG)10 NCs的白光发光。更重要的是,通过控制溶剂混合物中乙醇的体积分数,实现了从蓝光到黄光的动态颜色调节。此外,形成的亚胺键显著提高了HOA-Au10(SG)10 NCs的结构刚性,使其白色发光的绝对光致发光量子产率(PLQY)达到51.2%。本研究为通过表面化学工程合理地控制金属NCs的发射颜色和提高PLQY提供了研究方向。  
      关键词:金属纳米团簇;白光发光;电子转移   
      105
      |
      146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8878425 false
      更新时间:2025-07-14
    • 铒敏化的纳米粒子宽带近红外发光 增强出版 AI导读

      In the field of broadband near-infrared luminescent materials, a novel approach has been introduced. Expert researchers have developed an erbium-sensitized core-shell nanocrystal design, which achieves broadband NIR emission covering the 1.5-2.1 µm region under 980 nm and 808 nm excitations. The emission intensity is further enhanced by introducing Yb3+ and Nd3+ into the sample, laying a found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broadband NIR luminescent materials and devices.
      赵宇, 黄今殊, 陆柯岑, 黄梦月, 周博
      2025, 46(7): 1241-1248. DOI: 10.37188/CJL.20250055
      摘要:宽带近红外发光材料在光通信、生物医学、光电器件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目前,宽带红外发光研究主要集中在荧光粉、玻璃等材料体系,开发宽带近红外纳米发光材料对于推动红外发光材料应用基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报道了一种铒基质敏化的近红外宽带发光核壳结构纳米晶。通过核壳纳米结构设计掺杂Tm3+和Ho3+,实现了铒基质敏化的1.5~2.1 µm(980 nm和808 nm激发)高效宽带近红外发光。通过分别引入Yb3+和Nd3+,进一步提升了近红外发光强度,分析了离子之间的能量传递过程。上述结果为宽带近红外发光材料和器件开发提供了新思路与材料基础。  
      关键词:宽带近红外发光;镧系离子;纳米粒子;核壳结构   
      47
      |
      77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8611042 false
      更新时间:2025-07-14
    • 银纳米颗粒增强钐掺杂锂铝硅玻璃的白光发射 增强出版 AI导读

      Technology media journalists report: Researchers have made significant progress in the field of solid-state lighting devices. By introducing Ag aggregates through Ag ion exchange, the study realized excellent white emission of Sm3+-doped lithium aluminum silicate glass, laying a found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quality full-spectrum white light emission devices.
      常元星, 张丹丹, 殷官超, 王业森, 王明忠, 邱建备, 许银生
      2025, 46(7): 1249-1261. DOI: 10.37188/CJL.20250047
      摘要:掺杂Sm3+的材料在可见光区域会发出红色和橙色光,在激光和显示材料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Sm3+固有的小发射和吸收截面导致其发光效率较低,为实现高质量的固态照明带来了挑战。本文通过银离子交换引入银聚集体,实现了掺杂Sm3+的硅酸铝锂(LAS)玻璃的优异白光发射。在395 nm激发下,银离子交换样品的荧光显著增强,色坐标接近等能量白点E(0.33, 0.33),显色指数(CRI)为81.8。研究发现,Ag纳米颗粒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效应增强了Sm3+的发光,而Ag+与Sm3+之间的能量传递机制也促进了荧光增强。通过调节AgNO3的浓度和交换时间,获得了一系列高质量的全光谱白光发射,表明Ag离子交换Sm3+掺杂的LAS玻璃在固态照明器件的开发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此外,激发波长的变化可以有效调节发射颜色,进一步证明了这种材料在光电应用中的可调性和实用性。  
      关键词:银纳米颗粒;发光特性;稀土离子;锂铝硅酸盐玻璃   
      77
      |
      76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8641094 false
      更新时间:2025-07-14

      研究快报

    • 最新研究突破了量子点发光二极管性能限制,采用CuSCN和Poly-TPD显著提升发光亮度和电流效率,为高效QLED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廖明月, 何敏, 陈平, 张巧明, 雷衍连
      2025, 46(7): 1262-1270. DOI: 10.37188/CJL.20250039
      摘要: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LED)因其优异的光学性能和可溶液加工特性,成为下一代显示和照明技术的有力候选。然而,传统空穴注入材料(如PEDOT∶PSS)存在诸多问题,限制了其性能提升。本文采用硫氰酸亚铜(Copper thiocyanate,简写为CuSCN)作为空穴注入层,绿色CdSe/ZnS量子点作为发光层,结合不同空穴传输层(Hole transport layer,简写为HTL),如PVK和Poly-TPD,通过溶液加工工艺制备了绿色QLED器件,并对比分析了交流驱动与直流驱动下器件的光电性能。研究发现,CuSCN与PVK之间的能级势垒导致界面电荷束缚,降低了器件性能;而引入poly-TPD后,由于其更高的空穴迁移率和更浅的HOMO能级,有效减少了界面电荷束缚,显著提高了器件的发光亮度和电流效率,最大发光亮度和最大电流效率分别为132 075 cd/m2和15.6 cd/A。本研究揭示了CuSCN/HTL界面电荷束缚对QLED性能的影响机制,为无机CuSCN在高效溶液加工QLED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硫氰酸亚铜;量子点发光二极管;空穴注入层;束缚电荷;交流驱动   
      84
      |
      123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7967545 false
      更新时间:2025-07-14

      发光学基础知识

    • 确定半导体禁带宽度的光谱方法 增强出版 AI导读

      In the field of semiconductor bandgap determination, a new study clarifi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xcitonic absorption, modulation spectroscopy, and Tauc-plot methods. Expert xx demonstrated that modulation spectroscopy often yields a more useful and reasonable bandgap than Tauc-plot when excitonic absorption is not observable.
      张勇
      2025, 46(7): 1271-1282. DOI: 10.37188/CJL.EN20240013
      摘要:尽管有多种光谱技术可用来提取半导体的禁带宽度或带隙,但它们大多属于以下三种方法之一:(1)激子吸收,(2)调制光谱,(3)最广泛使用的 Tauc 图。激子吸收基于多粒子理论,在物理意义上是最明确的,但对晶体质量、样品制备和实验实施有更高的要求。Tauc图基于单粒子理论,忽略了多电子效应。调制光谱分析反射和透射在外部微扰下的微分光谱特征。经验上,从这三种方法得到的带隙能量按顺序为Eex > EMS > ETP,其中3个跃迁能量分别来自激子吸收、调制光谱和Tauc图。原则上,如果定义Eg为单电子带隙,我们期望 Eg > Eex,因此,Eg > ETP。在文献中,ETP通常被解释为Eg,这在概念上是有问题的。然而,在许多情况下,由于激子吸收峰不容易被观测到,人们意识不到Eg和ETP之间的不一致问题。这篇简短的综述使用真实样品的例子,(1)说明激子吸收特征如何依赖于样品和测量条件;(2)展示当它们可以同时提取时,Eex、EMS和ETP之间的差异;(3)演示广泛采用的Tauc图如何可能导致误导性的结果。最后指出,如果不能观察到激子吸收峰,调制光谱通常可以比 Tauc 图得到更有用和合理的带隙。  
      关键词:半导体材料;禁带宽度;激子吸收;调制光谱;Tauc图   
      67
      |
      73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2076179 false
      更新时间:2025-07-14

      材料合成及性能

    • Yb3+/Eu3+共掺Gd3Zn2GaGe2O12荧光粉制备及其上转换发光 增强出版 AI导读

      在近红外激发多色可见光上转换荧光粉领域,研究人员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Eu3+/Yb3+共掺Gd3Zn2GaGe2O12荧光粉,实现了从浅绿色到红色的可视性光色调控,为高效红光上转换新材料研究提供了新方向。
      方芳, 刘海晟, 陈喆昊, 李本春, 张大伟, 禹德朝
      2025, 46(7): 1283-1291. DOI: 10.37188/CJL.20250069
      摘要:近红外激发多色可见光上转换荧光粉是当前的研究热点,其中红色上转换的探究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一系列Eu3+/Yb3+共掺Gd3Zn2GaGe2O12(缩写为GZGGO∶Eu3+,Yb3+)荧光粉,并通过粉末X射线衍射仪(XRD)、Rietveld结构精修、扫描电镜(SEM)和能量分散X射线光谱分析(EDS)对合成材料的物相、晶体结构、颗粒形貌与尺寸、元素分布等进行了系统分析,证实我们成功制得了纯相荧光粉样品。该样品在近红外980 nm激光器作用下可产生一系列可见上转换发光谱,其光色随着Eu3+浓度的增加呈现从浅绿色到橙色、橙红色和红色的可视性变化,光谱强度在35%Eu3+和20%Yb3+共掺杂时达到最大值。通过激光功率变化、荧光寿命和温度变化可知GZGGO∶Eu3+,Yb3+体系上转换为双光子吸收过程,并具有较好的荧光热稳定性。Eu3+/Yb3+共掺体系上转换的进一步发展可能会在高效红光上转换新材料方面取得突破,相关的可视化光色调控也将为多色荧光防伪应用提供极大的可能性。  
      关键词:稀土离子;Eu3+;Yb3+;上转换;能量传递   
      61
      |
      16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8639138 false
      更新时间:2025-07-14
    • Eu3+掺杂Bi4Ti3O12薄膜铁电性与发光调控及信息编码应用 增强出版 AI导读

      铁电氧化物Bi4Ti3O12稀土离子掺杂研究取得进展,实现了发光强度的电场调控,为光信息存储和光电突触器件等领域提供新思路。
      付建海, 李齐清, 贾玉萍, 龙菲, 甘德超, 王旺, 陈浩然, 常钰磊
      2025, 46(7): 1292-1300. DOI: 10.37188/CJL.20250041
      摘要:铁电氧化物Bi4Ti3O12(BIT)具有独特的层状钙钛矿结构和优异的铁电性能,其晶体结构可以在外部电场作用下发生畸变。稀土离子掺杂BIT因其发光强度对晶体对称性变化的敏感性而备受关注,这为实现通过施加外部电场调节稀土离子的发光强度提供了可能。然而,同时实现优异的发光和铁电性能对稀土离子的掺杂种类和浓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成为该研究领域的重要挑战。本研究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不同Eu3+掺杂浓度的BIT(BIT∶xEu)铁电薄膜,系统研究了其铁电和发光特性。在低掺Eu3+浓度(x≤0.5)下,薄膜的铁电性能显著增强。在x=0.3时,通过施加外部电场实现了BIT∶xEu薄膜光致发光(PL)强度的实时、动态和可逆调控。此外,通过操控PL发射,成功地将设计的数字编码电信号向可见光发光波形进行映射,并实现信息编码。这些发现为光信息存储和光电突触器件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支持。  
      关键词:Bi4Ti3O12;Eu3+掺杂;铁电性;溶胶-凝胶法;数字编码   
      66
      |
      26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8610986 false
      更新时间:2025-07-14
    • 回音壁模式花生腔制备及其定向发射特性 增强出版 AI导读

      在微腔研究领域,专家提出了一种快速批量制备WGM花生腔的简便方法,为变形WGM微腔的研究与应用奠定了基础。
      黄潇潇, 李志秀, 石林林, 常朋发, 朱益志, 王安帮
      2025, 46(7): 1301-1309. DOI: 10.37188/CJL.20250042
      摘要:回音壁模式变形微腔兼具了回音壁模式(WGM)高品质因数与内部丰富模式路径优势,在混沌动力学、传感探测、激光定向发射方面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本文结合使用氢氧焰加热与二氧化碳(CO₂)激光器加热,首先利用氢氧焰加热将两根光纤熔融拉伸制备到一起,而后使用CO₂激光加热二次熔融拉伸的方法,制备了花生形WGM微腔阵列。实验中,我们分别研究了氢氧焰加热时拉伸距离,以及两次CO₂激光加热位置间距对制备得到的花生腔尺寸与形貌的影响。而后利用锥形光纤耦合的方式,探究了其在不同角度下的出射强度,并使用仿真软件进行了模拟。两种方法的结果吻合,证实了其具有定向发射特性。此外,实验上分别使用不同直径光纤以及中空玻璃管进行组合加工,制备了两瓣直径不同、以及单瓣中空的非对称花生腔,并对它们的发射特性进行了仿真研究,证实了该方案的普适性。这项工作提出了一种快速批量制备WGM花生腔的简便方法,为变形WGM微腔的研究与应用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回音壁模式;花生腔;定向发射特性;传感   
      34
      |
      45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8610240 false
      更新时间:2025-07-14

      器件制备及器件物理

    • 高亮度1 060 nm HiBBEE锥形半导体激光器 AI导读

      报道:采用HiBBEE外延芯片的锥形半导体激光器实现高亮度、低发散角输出,亮度达25 MW·cm-2·sr-1,垂直发散角降至8.0°,对激光雷达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刘祥, 吴承坤, 薛晓娥, MIAH Md Jarez, 汪丽杰, 宿家鑫, 高翔, SANA Fatima, 田思聪, BIMBERG Dieter
      2025, 46(7): 1310-1316. DOI: 10.37188/CJL.20250056
      摘要:为实现1 060 nm半导体激光器的高亮度、低发散角输出,采用高亮度垂直宽区边发射(HiBBEE)外延芯片,设计并成功制备了HiBBEE锥形半导体激光器。该激光器采用7 μm窄脊波导实现单模输出,以及后腔面100 μm锥形波导部分进行功率放大。工作电流1.5 A条件下激光器亮度达25 MW·cm-2·sr-1。通过HiBBEE结构,垂直方向发散角减小至8.0°。该激光器在面向人眼安全的激光雷达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  
      关键词:锥形半导体激光器;垂直宽区边发射激光器;高亮度;光束质量   
      97
      |
      45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8709011 false
      更新时间:2025-07-14
    • ZnS∶Cu基液体桥接ACEL纤维器件的制备及应用 增强出版 AI导读

      最新研究突破,开发出柔性电致发光纤维器件,可识别液体种类和浓度,实现可视化信息交互。
      刘明宇, 张英, 陈漪, 李子晴, 张超, 王珣, 钱屠聪颖, 胡毅
      2025, 46(7): 1317-1325. DOI: 10.37188/CJL.20250007
      摘要:随着电子器件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对于柔性可穿戴显示器件的需求,急需开发一种柔性的电致发光纤维器件。本文使用共轭静电纺丝方法制备了一种ZnS∶Cu基液体桥接ACEL纤维器件,测试表明器件具备良好的力学性能和电致发光性能。探究了静电纺丝层数和电压对纤维发光性能的影响,随着纺丝层数的增加,纤维发光亮度呈现出先增大再减小的趋势,在层数为3层时电致发光性能最好;随着驱动电压的增大,纤维的发光亮度逐渐增大,在3.77 V·μm-1、10 kHz的驱动条件下发光纤维的亮度可达192.5 cd·m-2。本工作制备的电致发光纤维可有效区分不同液体电极,具备应用于特定场景下液体种类和浓度识别的功能。此外,还可通过将电致发光纤维嵌入面料形成带有信息的图案以实现可视化信息交互。  
      关键词:ZnS∶Cu;ACEL纤维器件;液体桥接;共轭静电纺丝   
      95
      |
      85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7813063 false
      更新时间:2025-07-14

      发光学应用及交叉前沿

    • 含苝酰亚胺聚氨酯的合成、力学特性及近红外反射性能 增强出版 AI导读

      In the field of near-infrared reflective materials, a novel polymer (PU-PDI) with intrinsic NIR reflective properties was synthesized by covalent incorporation of PDI units into polyurethane chains. Expert xx verified the PU-PDI system, which provides solutions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NIR reflectance properties.
      宋一凡, 李子欣, 田凯丽, BERMESHEV Maxim V, 胡杨浩, 苏玉鹏, 王婕, 潘宏斐, 李赫, 任相魁
      2025, 46(7): 1326-1332. DOI: 10.37188/CJL.20250043
      摘要:在聚合物基体中掺杂苝酰亚胺(PDI)是制备近红外(NIR)反射材料的常用方法,但PDI与聚合物的宏观相分离通常会严重影响材料的力学性能和近红外反射性能。本研究通过共价键将PDI分子引入到聚氨酯高分子链,合成了一种具有本征近红外反射性能的新型聚合物PU-PDI,并对其光物理特性、力学性能和近红外反射性能开展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共价接入的方法可有效抑制PDI单元的聚集,使PU-PDI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PU-PDI的断裂伸长率可达700%以上,断裂强度为34.11 MPa。此外,与共混体系相比,由于PDI具有更好的分散性,PU-PDI具有更优异的近红外反射性能。  
      关键词:苝酰亚胺;聚氨酯;近红外(NIR)反射   
      126
      |
      103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7109950 false
      更新时间:2025-07-14
    • 最新研究发现,近红外荧光探针HN能快速准确检测慢性炎症性关节疾病标志物HOCl,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提供新方法。
      何静, 杨心怡, 尚主业, 张志强, 王艳色, 孟庆涛
      2025, 46(7): 1333-1342. DOI: 10.37188/CJL.20250050
      摘要:次氯酸(HOCl)水平升高可能是慢性炎症性关节疾病的标志之一。因此,开发有效的、快速准确检测或监测HOCl的方法对于进一步了解HOCl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A)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报道了一种用于检测和监测HOCl的近红外(NIR)荧光探针(HN)。在HOCl的存在下,HN的酚羟基被氧化生成醌类化合物,导致其近红外荧光被猝灭。探针HN具有多种优势,如较长的发射波长(λem=660 nm)、较大的Stokes位移(200 nm)、较高的选择性和灵敏度(LOD为54.8 nmol/L)以及较宽的pH适用范围(4.5~10.5)。利用探针HN基测试条实现了实际水样中HOCl的“肉眼”检测。另外,该探针已成功用于活的斑马鱼和小鼠体内外源性和内源性HOCl的荧光成像。最重要的是,探针HN在监测HOCl介导的RA治疗反应方面效果显著。因此,HN为进一步了解HOCl在RA中的作用和评价RA的药物治疗效果提供了新的方法。  
      关键词:生物成像;荧光探针;次氯酸;真实水样;类风湿性关节炎   
      119
      |
      68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8716797 false
      更新时间:2025-07-14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