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25年第46卷第10期

      封面文章

    • 在近红外生物标记领域,研究人员基于尺寸限域效应调控CuInSe2量子点发光,开发出高灵敏均相检测ATP分子的量子点探针,为近红外生物成像和疾病诊疗提供新方向。
      张美琪, 林恒欢, 廉纬, 涂大涛, 栾青云, 陈学元
      2025, 46(10): 1745-1755. DOI: 10.37188/CJL.20250158
      摘要:CuInSe2(CISe)量子点因其窄的直接带隙、大的激子玻尔半径及宽的激发波段等特性,在近红外生物标记领域展现出独特优势。然而,传统组分调控与Zn2+掺杂等策略往往导致发光蓝移,且现有CISe量子点探针大多采用紫外-可见光激发,其不可忽视的组织散射和热损伤极大地限制了生物应用效果。因此,开发近红外激发/发射的CISe量子点探针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为此,我们基于尺寸限域效应调控CISe的发光,通过精准控制CISe量子点尺寸(2.6~7.3 nm),在近红外光激发下实现了其发射峰位置在900~1 205 nm的超宽范围连续调节。基于其稳定的近红外发光和良好的生物安全性,我们开发了一种独特的CISe量子点@Cr3+纳米团簇探针,实现了对三磷酸腺苷(ATP)分子的高灵敏均相检测,检测限低至45.8 nmol/L。此外,我们还实现了ATP靶向的肿瘤细胞近红外成像,展现了CISe量子点在近红外生物成像和疾病诊疗等领域的良好应用潜力。  
      关键词:硒化铟铜;量子点;近红外发光;纳米探针;三磷酸腺苷   
      312
      |
      104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5915891 false
      更新时间:2025-10-30

      特邀报告

    • 近红外二区b窗口荧光成像技术取得突破,稀土发光纳米晶为肿瘤诊疗一体化提供新思路。
      常佳颖, 钱彦荣, 朱国庆, 高铭鸿, 李春霞
      2025, 46(10): 1756-1779. DOI: 10.37188/CJL.20250139
      摘要:近红外二区b窗口(NIR-Ⅱb,1 500~1 700 nm)荧光具有深层组织穿透能力、低散射特性及高信噪比的优点,尤其是能够抑制组织自发荧光和光子散射,将空间分辨率与信噪比提升至新高度,已成为生物成像的研究焦点。以镧系元素为核心成分的稀土发光纳米晶得益于其特有的4f电子跃迁特性,可作为一类独特的光学探针,在近红外光激发下通过上转换/下转移发光机制产生窄带发射,并具备毫秒级长寿命发光特性,为NIR-Ⅱb成像提供了理想选择。近年来,研究者通过能级工程与表面修饰策略,成功赋予该类纳米晶体光动力治疗及免疫治疗的协同肿瘤治疗功能,推动诊疗一体化成为治疗肿瘤的新范式。本文系统综述NIR-Ⅱb稀土发光纳米晶在生物成像与肿瘤治疗中的突破性进展,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近红外二区b窗口;稀土发光纳米晶;生物成像;肿瘤治疗   
      182
      |
      107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06189414 false
      更新时间:2025-10-30
    • 光致焦亡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增强出版 AI导读

      在肿瘤治疗领域,光致焦亡研究取得新进展,为从局部杀伤到全身免疫激活提供创新策略。
      邵俊豪, 丁彬彬, 马平安, 贾丽娟, 林君
      2025, 46(10): 1780-1797. DOI: 10.37188/CJL.20250155
      摘要:焦亡(Pyroptosis)作为一种由gasdermin蛋白家族介导的免疫原性细胞死亡形式,不仅直接杀伤肿瘤细胞,还能激活系统性抗肿瘤免疫应答。传统化疗药物诱导焦亡存在耐药性、全身毒性及炎症失控等局限,而由近红外光介导的光疗(如光动力治疗、光热治疗)凭借其时空可控性和低副作用特性,为焦亡的精准调控提供了新方向。本文系统总结了光致焦亡的核心机制及通过光控ROS生成(PDT)、光热治疗(PTT)、光氧化还原催化、光协同疗法等策略实现时空控制焦亡激活启动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尽管光致焦亡仍面临炎症调控、肿瘤微环境缺氧及光敏剂生物相容性等挑战,但其融合光控精准性与焦亡强免疫原性的优势,为肿瘤治疗从局部杀伤到全身免疫激活提供了创新策略。  
      关键词:焦亡;光疗;活性氧;免疫治疗   
      239
      |
      176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1201866 false
      更新时间:2025-10-30

      特邀综述

    • 六方氮化硼的外延生长与器件应用 增强出版 AI导读

      报道:六方氮化硼作为低维材料,在光电子学等领域展现卓越性能。专家系统介绍了其结构和性能,探讨了制备方法和应用进展,为未来发展提供方向。
      董婧楠, 多亦威, 羊建坤, 王军喜, 魏同波
      2025, 46(10): 1798-1818. DOI: 10.37188/CJL.20250128
      摘要:六方氮化硼(h-BN)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宽禁带二维层状材料,其表面原子级平整并且没有悬挂键和带电杂质,拥有优异的机械稳定性、热稳定性和化学惰性。因为它在光电子学、量子光学和电子学领域表现出非凡的特性,目前已成为各种应用场景的低维衬底材料载体。本文首先系统地介绍了h-BN的基本结构以及光电、机械、热学等材料性能;然后阐述了h-BN的最新制备方法,包括剥离、化学和物理气相沉积、分子束外延,其中详细介绍了使用化学气相沉积在过渡金属衬底和介质衬底上生长h-BN薄膜的现状,并分析了其独特优势。接着,从转移介质、FET栅介质层、DUV光电器件、单光子源以及中子探测等多维度介绍了基于h-BN器件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最后,基于h-BN的研究现状和关键问题,分析了其所面临的一些挑战和瓶颈,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展望。  
      关键词:二维材料;六方氮化硼;制备方法;光电应用   
      235
      |
      448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09610006 false
      更新时间:2025-10-30
    • 固态照明用复合结构荧光材料研究进展 增强出版 AI导读

      蓝光激光/LED驱动的固态照明器件研究取得新进展,复合结构荧光材料为提升光色品质、散热性能和光提取效率提供新思路。
      齐星宇, 吴兰, 马跃龙, 王子栋, 赵一墨, 闫子阳
      2025, 46(10): 1819-1841. DOI: 10.37188/CJL.20250093
      摘要:蓝光激光/LED驱动的固态照明器件因其高光效、低能耗、长寿命等显著优势,在汽车大灯、军事照明、医疗内窥镜等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作为激光/LED照明器件的核心转换元件,荧光材料的结构设计(宏观和微观)直接决定器件的光色品质、色度参数及长期服役稳定性。然而,传统结构的荧光材料在高功率密度蓝光激光/LED激发下,普遍面临着热积累严重、光提取效率低、光色光温差等难题,严重制约了照明器件的发展。为此,具有优异光学、热学和物理化学稳定性能的复合结构荧光材料应运而生,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突破口。本文系统综述了激光/LED照明用复合结构荧光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从宏观(同质/异质复合结构、高导热复合结构、特殊构型设计)到微观(引入介质和微气孔)等多个维度,详细阐述了荧光材料光色品质、散热性能和光提取效率的调控策略。此外,还深入讨论了复合结构荧光材料在发光饱和机理、产热机理、热管理、重吸收和封装模式等方面面临的挑战,并对新型照明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荧光材料;激光照明;白光LED;复合结构;光热性能   
      224
      |
      143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00464869 false
      更新时间:2025-10-30

      本期荐读

    • 一步法原位合成Cs2NaInCl6@PVDF薄膜:掺杂调控与光学性能 增强出版 AI导读

      无铅卤化物双钙钛矿发光膜研究取得新进展,采用一步法原位合成Cs2NaInCl6@PVDF薄膜,实现了明亮的蓝光发射和颜色可调的双色发光,为推动其在照明和显示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刘继忠, 付慧, 张昊, 赵家龙, 杜振涛, 郑金桔
      2025, 46(10): 1842-1850. DOI: 10.37188/CJL.20250105
      摘要:无铅卤化物双钙钛矿因其无毒、高效稳定以及优异的光电性能,被视为铅卤钙钛矿最有前景的替代品之一,在照明和显示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当前双钙钛矿发光膜的制备存在过程繁琐且安全隐患大的问题,这严重限制了其商业化进程。本文采用一步法原位合成Cs2NaInCl6@PVDF(聚偏二氟乙烯)薄膜,并通过Sb3+掺杂打破了Cs2NaInCl6基体材料的奇偶跃迁禁戒,实现了明亮的来自自陷激子的蓝光发射,其发光峰位在450 nm,半峰宽约80 nm,最高光致发光量子产率(PLQY)达到71.0%。该薄膜在333 K条件下连续热处理7天后,PLQY仍能保持初始值的90%以上,展现出良好的热稳定性。进一步地,在Sb3+掺杂基础上共掺Mn2+,引入了来自Mn2+的红光发射。通过调节Mn2+/Sb3+离子掺杂比,实现了颜色可调的双色发光。本研究提供了一种高效、简便的双钙钛矿发光膜合成策略,为推动其在照明和显示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原位合成;双钙钛矿;双色发光;光致发光;Cs2NaInCl6@PVDF   
      194
      |
      53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98102435 false
      更新时间:2025-10-30

      SCI期刊拒稿重生

    • In the field of quantum dots-based light-emitting diodes (QLEDs), researchers have made significant progress. They used time-resolved electroluminescence (TrEL) spectra to explore the injection, transportation, and recombination processes of charge carriers in QLEDs with multiple emitting layers (M-EMLs). The results provide solutions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QLEDs with M-EMLs.
      严闪闪, 王申, 梁文城, 刘卫卫, 孔佑超
      2025, 46(10): 1851-1861. DOI: 10.37188/CJL.20250196
      摘要: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LEDs)中,基于多发射层(M-EMLs)的载流子传输与复合动力学对器件性能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采用不同蓝(B)、绿(G)、红(R)量子点堆叠顺序的多发射层结构,并通过聚乙烯亚胺(PEIE)中间层进行分隔,利用时间分辨电致发光(TrEL)光谱直观探究了QLEDs中载流子的注入、传输及复合过程。TrEL光谱测试表明,在发光方向上具有G/PEIE/B/PEIE/R和B/PEIE/R/PEIE/G发射层序列的器件中,绿光与红光分别率先出现;而采用B/PEIE/G/PEIE/R堆叠结构的器件则几乎同时产生蓝、绿、红三色发光。这种现象归因于不同堆叠顺序下R-、G-、B-量子点间价带与导带偏移量的差异,导致各发射层内载流子传输与辐射复合过程存在差异。其中,B/PEIE/G/PEIE/R结构的QLEDs获得了色坐标(0.31,0.31)和5 916 K相关色温(CCT)的白光发射,归因于各发射层中载流子的有效注入与辐射复合使三色量子点发光相对均衡。上述发现对深入理解并优化多发射层QLEDs的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白色量子点发光二极管;多发射层;时间分辨电致发光光谱;载流子动力学   
      159
      |
      109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23329926 false
      更新时间:2025-10-30

      材料合成及性能

    • Eu2+激活新型磷灰石单一基质白光荧光粉 增强出版 AI导读

      在固态照明领域,通过La/Sr异价取代策略,成功制备了系列发光可调的荧光材料,实现了宽带单一基质白光发射,为白光LED器件提供解决方案。
      张立平, 高成艳, 时秋峰, 郭海洁, 王磊, 黄平, 乔建伟
      2025, 46(10): 1862-1869. DOI: 10.37188/CJL.20250096
      摘要:单一基质白光材料因其优异的色度稳定性和简化封装工艺,成为固态照明领域的研究热点。然而,在单激活剂离子体系中实现暖白光发射仍面临发射光谱窄、效率低等挑战。本研究通过La/Sr异价取代策略调控Eu2+在不同格位中的占据,成功制备了系列发光可调的La7.75-xSrxLu1.25Bi(SiO46O3∶0.03Eu2+(x=0~3.5)荧光材料。当x=0时,材料仅呈现520 nm的窄带绿光发射;随Sr2+掺杂量增加(x=1→3.5),Eu2+离子的格位占据由双格位扩展至四格位,获得了内量子效率72.5%、光谱覆盖450~750 nm的宽带单一基质白光发射;同时异价取代引入了缺陷能级将热稳定性提升了约4倍。将La4.25Sr3.5Lu1.25Bi(SiO46O3∶Eu2+样品与365 nm紫外芯片封装获得了显色指数72、色温4 853 K的白光LED器件。  
      关键词:稀土发光;单一基质;Eu2+掺杂;暖白光   
      157
      |
      70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00408498 false
      更新时间:2025-10-30
    • 1 150 nm激光激发Ho3+离子掺杂氟锆基玻璃的中红外发光特性 增强出版 AI导读

      氟锆基玻璃掺杂Ho3+离子,实现2.0 μm、2.9 μm和3.9 μm波段中红外荧光发射,为高效发光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参考。
      赵海燕, 卢志忠, 田可, 贾世杰, 王顺宾, 王鑫, 王鹏飞
      2025, 46(10): 1870-1875. DOI: 10.37188/CJL.20250118
      摘要:运用传统高温熔融法制备了不同浓度Ho3+离子掺杂的氟锆基玻璃(ZBYA)。基于Ho3+离子的吸收光谱,利用1 150 nm激光器对玻璃样品进行激发,测得该ZBYA玻璃在2.0 μm、2.9 μm和3.9 μm波段的中红外荧光发射特性,以及Ho3+离子5I65I7能级的寿命数据。通过Fuchtbauer-Ladenburg (FL)理论计算,得出Ho3+5I55I6跃迁的最大发射截面为0.55×10-²¹ cm²,并深入探讨了1 150 nm激光激发下,Ho3+离子掺杂的ZBYA玻璃在中红外波段的发光机制。本研究结果为选择合适的稀土离子掺杂基体玻璃和泵浦光源以实现3.9 μm波段的高效发光,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验参考。  
      关键词:Ho3+离子;氟锆基玻璃;中红外;3.9 μm发光   
      130
      |
      105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01734609 false
      更新时间:2025-10-30
    • In the realm of high-density germanate scintillating glasses, researchers have synthesized Tb3+-doped materials using the melt-quenching method. The study characterized the glasses' physical and luminescent properties, revealing their potential as scintillation materials for X-ray imaging applications. Expert research verified the potential of these glasses, which provides solutions to solve problems in X-ray imaging.
      黄灿辉, 赵静涛, 白功勋, 赵士龙, 徐时清, 黄立辉
      2025, 46(10): 1876-1883. DOI: 10.37188/CJL.20250119
      摘要:采用熔融淬火法制备了掺杂Tb3+离子的高密度锗酸盐玻璃。通过密度测量、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光致发光(PL)光谱、X射线激发发光(XEL)光谱和荧光衰减分析等技术对这些玻璃的物理和发光特性进行了表征。制备的玻璃样品密度大于6.1 g/cm3。在紫外线(UV)和X射线激发下,玻璃发出强烈的绿光。荧光寿命测量结果表明,在377 nm光激发下,544 nm处最强发射峰的荧光寿命为1.52~1.32 ms。在玻璃样品中,最大XEL积分强度约为市售Bi4Ge3O12(BGO)晶体的26%。这些结果表明,Tb3+掺杂的高密度锗酸盐闪烁玻璃具有作为X射线成像闪烁材料的潜力。  
      关键词:锗酸盐玻璃;闪烁玻璃;Tb3+;发光性质;高密度   
      211
      |
      85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00705796 false
      更新时间:2025-10-30
    • 郭兰英, 陈妍, 彭洪尚
      2025, 46(10): 1884-1895. DOI: 10.37188/CJL.20250143
      摘要:为了解决传统三线态-三线态湮灭(TTA)上转换体系的水分散性差、氧敏感性强及光稳定性不足等瓶颈问题,开发了基于中空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HMSNs)的固态上转换探针(TTA-UCNPs)。通过反相微乳液法和选择性刻蚀技术制备了HMSNs载体,利用其空腔限域效应共负载铂八乙基卟啉(PtOEP)敏化剂与9,10-二联苯蒽(DPA)湮灭剂,并通过酰胺反应进行聚乙二醇-叶酸(PEG-FA)双功能化修饰以提升生物相容性与靶向性。实验结果表明,HMSNs的纳米限域效应显著抑制氧气猝灭(氧敏感性降至6.4%,较有机相体系降低约10.3倍);THF/H2O混合溶剂洗涤优化分子排布后,441 nm处峰值上转换荧光强度提升约3.5倍;体系在低激发功率下(阈值~5 mW·cm-2)呈现非线性发光特性,且光稳定性优异;细胞实验证实其低毒性(250 μg·mL-1时,HepG2细胞存活率>84%)及高效胞内靶向成像能力。本研究为构建高效稳定的低功率激发生物成像探针提供了新策略。  
      关键词:上转换纳米粒子;荧光探针;生物成像;三线态-三线态湮灭;中空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   
      136
      |
      11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31179910 false
      更新时间:2025-10-30
    • 准二维手性卤化物钙钛矿的非线性光学性质 增强出版 AI导读

      最新研究揭示了手性卤化物钙钛矿材料在手性光电子学等领域的应用潜力,为非线性光学研究提供新思路。
      张祯, 胡德忠, 任冰燕, 何倩, 沈保法, 张凯旋, 赵伟杰
      2025, 46(10): 1896-1906. DOI: 10.37188/CJL.20250144
      摘要:手性卤化物钙钛矿材料兼具卤化物钙钛矿半导体的优异光电性质和手性分子的手性特性,因此其在手性光电子学、自旋电子学和量子光学等领域具有极大的基础科研价值和器件应用潜力。目前,针对手性二维与准二维卤化物钙钛矿材料的手性和非线性光学性质研究仍显不足。本研究采用不同化学计量比的前驱体溶液,通过溶液旋涂法制备了二维与准二维手性钙钛矿半导体薄膜(R-/S-3BrMBA)2(Cs0.5MA0.5<n>-1Pb<n>I3<n>+1(<n>=1,2,3),并利用光学光谱揭示了其具有优异的手性光学性质。首次观测到准二维手性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具有二次谐波产生特性,同时发现其具有显著的激发波长依赖性,即出现了激子能级共振现象。本文研究结果为手性卤化物钙钛矿的非线性光学及其器件应用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手性钙钛矿;非线性光学;二次谐波产生;圆二色性   
      120
      |
      125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09387629 false
      更新时间:2025-10-30
    • 氟化稀土钠与金属氧化物纳米团簇高效光催化 增强出版 AI导读

      最新研究发现,稀土掺杂上转换纳米颗粒与金属氧化物复合,制备出高效光催化纳米团簇材料,实现了宽禁带半导体氧化物在近红外波段的敏化激发,显著提高了光催化性能。
      孔德祺, 覃凤, 杨卓, 刘德明, 刘雷, 申德振
      2025, 46(10): 1907-1915. DOI: 10.37188/CJL.20250076
      摘要:通过稀土掺杂上转换纳米颗粒(NaREF₄)与金属氧化物(MO)复合,成功制备了高效光催化纳米团簇材料。通过壳层外延引入高浓度Yb³⁺掺杂策略,增强了紫外光的发射。进一步构建核壳结构,利用惰性壳层的物理隔离作用有效抑制了表面缺陷引起的发光中心离子荧光猝灭现象。基于水包油微乳液自组装技术,制备了具有分级结构的NaREF₄/MO纳米团簇。该复合体系通过界面能量传递机制,成功实现了宽禁带半导体氧化物在近红外波段的敏化激发。在氙灯的照射下,通过亚甲基蓝染料的降解验证纳米团簇的光催化性能。实验结果证明,NaREF₄/MO纳米团簇结构显示出良好的催化性能,通过调整NaREF₄/MO二者的比例(1∶2)实现了对催化效果的精确调控,辐照20 min的降解率为100%,比单纯ZnO纳米颗粒在相同条件下对亚甲基蓝溶液的降解效率提高了40%。  
      关键词:氟化稀土钠;宽禁带金属氧化物;光催化;上转换荧光纳米材料;纳米团簇   
      161
      |
      73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03192440 false
      更新时间:2025-10-30

      器件制备及器件物理

    • 固体MOPA激光器光束质量优化技术研究进展 增强出版

      张益嘉, 付鑫鹏, 阮迪, 刘振, 付喜宏, 白素平, 王蓟
      2025, 46(10): 1916-1929. DOI: 10.37188/CJL.20250087
      摘要:固体MOPA(Master oscillator power amplifier)激光器是一种通过将固体激光器的主振荡器与功率放大器组合,放大低功率信号以输出高功率激光的装置,在激光加工、精密测量、医疗治疗和科学研究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光束质量作为激光器输出性能的关键指标,直接决定了激光器在这些应用中的效果和精度。但由于固体MOPA激光器中热效应的存在,激光输出过程中常伴随着光束质量的持续恶化,导致性能降低,因此优化光束质量便成为激光器性能提升的关键,在激光器的设计与应用中具有重要的研究与实践意义。本文综述了固体MOPA激光器光束质量优化技术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热效应抑制技术、负透镜法、相位共轭法、可变形镜法、球差自补偿法、增益导引法和光束整形法等优化方法。通过分析这些技术的原理、实验进展及应用效果,讨论了它们在提高光束质量方面的挑战和创新成果。此外,文章还指出了固体MOPA激光器在高功率、高效率条件下光束质量优化的难点,并展望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和技术突破。  
      关键词:MOPA;光束质量;波前畸变;像差校正   
      132
      |
      116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03196742 false
      更新时间:2025-10-30
    • 基于氧化铝界面修饰层的高灵敏度宽谱有机光电探测器 增强出版 AI导读

      最新研究突破了有机光电探测器在宽谱响应和高灵敏度的挑战,为高灵敏度、宽光谱响应的有机光电探测器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李耀江, 石林林, 孙鑫宇, 尚子恒, 李国辉, 冀婷, 崔艳霞
      2025, 46(10): 1930-1939. DOI: 10.37188/CJL.20250137
      摘要:有机光电探测器因具有材料广泛、柔性及生物兼容性等优点,在生物医学成像、环境监测和光通信等领域备受关注。然而,受限于有机材料的吸收带隙和较高的暗电流,现有有机光电探测器在宽谱响应和高灵敏度等方面仍面临挑战。本文以ZnPc∶C60为活性层,通过原子层沉积技术引入氧化铝界面修饰层,有效抑制了ITO阳极与ZnPc空穴传输层的界面化学反应,使器件的暗电流密度降低至4×10-7 A/cm2,亮-暗电流密度比提升至3 500。此外,拉曼光谱表征证实ZnPc与C60之间存在分子间电荷转移效应,有效拓宽了器件的响应范围,该器件在375~1 550 nm宽谱范围内均具有稳定的光谱响应特性。进一步对器件进行优化,最终器件在365 nm波长处的外量子效率(EQE)、响应度(R)、探测率(D*)分别达到72.4%、0.21 A/W、4.05×1011 Jones。此外,器件在580 nm和735 nm波长处表现出光电倍增行为,最优EQE、R、D*分别达到128.3%、0.75 A/W、1.44×1012 Jones。本研究为高灵敏度、宽光谱响应的有机光电探测器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光电探测器;有机小分子;界面修饰;分子间电荷转移;氧化铝   
      166
      |
      202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00933110 false
      更新时间:2025-10-30
    • 偏振相关的压应变量子阱增益芯片 增强出版 AI导读

      最新研究揭示了半导体增益芯片在量子精密测量等领域的应用潜力,通过优化量子阱厚度和应变,显著提升了偏振消光比和输出功率。
      段宜江, 陈超, 孙晶晶, 张建伟, 刘朝晖, 陈鹏, 周寅利, 吴昊, 张卓, 刘天娇, 张大勇, 宁永强, 王立军
      2025, 46(10): 1940-1947. DOI: 10.37188/CJL.20250114
      摘要:半导体增益芯片作为外腔半导体激光器(ECSL)的有源介质,其功率、偏振相关性及线宽展宽因子等特性直接决定着激光器的核心性能。为提高半导体增益芯片的偏振消光比,降低激光器中模式竞争引入的噪声,本文研究了量子阱厚度、量子阱应变对横电(TE)、横磁(TM)模式材料增益的影响,并同时探究了有源区长度对增益芯片功率及自发辐射谱的影响。通过在InGaAs/AlGaAs量子阱中引入压应变,提高了TE与TM模式之间的材料增益差,实现了具有明显偏振相关性的850 nm波段半导体增益芯片,最高偏振消光比为9.58 dB,最大自发发射光谱带宽28.72 nm,最高输出功率28.53 mW。该工作为量子精密测量、相干激光雷达与相干光通信等领域所需的窄线宽、线偏振激光器提供了偏振特性显著的有源增益介质。  
      关键词:增益芯片;外腔半导体激光器;量子阱;偏振消光比;线偏振   
      157
      |
      202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03972740 false
      更新时间:2025-10-30
    • Ho3+离子掺杂高稳定性近红外微球激光器 增强出版 AI导读

      在激光技术领域,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微米级尺寸的微球腔近红外激光发射装置,具有高Q值和高光学损伤阈值,能在复杂环境中稳定工作。
      王鑫, 孙宪泽, 程康, 赵海燕, 田可, 卢志忠, 王顺宾, 贾世杰, 王鹏飞
      2025, 46(10): 1948-1952. DOI: 10.37188/CJL.20250152
      摘要:报道了一种微米级尺寸的微球腔近红外激光发射装置。在一种具有分相结构的玻璃中,利用Ho3+离子掺杂,制备了具有高Q值和高光学损伤阈值的玻璃微球激光器,微球的直径仅为42.81 μm。经过实验测量计算,该微球激光器的Q值为1.25×106。利用拉锥光纤将泵浦光耦合到微球中,成功激发了稀土离子的发光,并利用微球作为激光谐振腔监测到了2.04 μm的单模激光发射。此外,我们将玻璃的转变温度(Tg)值作为衡量微球激光器的抗损伤参数,证明该微球激光器可以在复杂的环境中稳定工作。  
      关键词:Ho3+离子;氟硅酸盐玻璃;近红外激光   
      138
      |
      84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09626779 false
      更新时间:2025-10-30
    • 蜂巢表面AlGaInP基倒装Micro-LED的光电性能 增强出版 AI导读

      在提升AlGaInP基红光Micro-LED发光强度领域,研究人员采用自组装Ni金属纳米掩模和湿法刻蚀技术,成功制备高密度、高均匀性GaP表面纹理,有效提高器件光提取效率。
      谢军, 张威, 谢子敬, 徐盛海, 王洪
      2025, 46(10): 1953-1960. DOI: 10.37188/CJL.20250138
      摘要:AlGaInP基红光Micro-LED较低的光提取效率限制了器件的发光强度。本文提出了一种自组装Ni金属纳米掩模和湿法刻蚀技术,获得了具有高密度、高均匀性的GaP表面纹理,通过表面纹理增加临界角降低全内反射效应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器件光提取效率。使用不同厚度的镍掩膜获得不同形貌的表面纹理。结果表明,在20 A/cm2电流密度下,使用1 nm厚镍金属纳米掩膜湿法蚀刻的Micro-LED的发光强度和外量子效率比无表面纹理的Micro-LED分别提升21.04%和23.58%。提出了一种使用ICP干法刻蚀结合湿法刻蚀制备蜂巢型圆柱状表面纹理。在相同工艺的ICP刻蚀后对GaP层湿法腐蚀不同时间,在电流密度为20 A/cm2时,使用ICP蚀刻和湿法蚀刻10 s*3次的Micro-LED发光强度和外量子效率分别比无表面纹理的Micro-LED提高了81.61%和48.40%。  
      关键词:AlGaInP;倒装;光提取效率;Micro-LED;表面纹理   
      87
      |
      72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07823943 false
      更新时间:2025-10-30

      发光学应用及交叉前沿

    • 基于单层介电超表面的红光波段手性响应 增强出版 AI导读

      在光学领域,研究者开发出一种新型单层介电超表面,具有本征手性响应,可实现圆偏振光选择性透过,为光学加密等领域提供新方案。
      孙浩, 鄢松岩, 周程扬, 张韵
      2025, 46(10): 1961-1968. DOI: 10.37188/CJL.20250120
      摘要:具有手性响应的超表面在光学领域应用广泛,大多数强手性响应的超表面结构通常由两层或多层亚波长结构通过旋转或偏移进行堆叠,高对准精度的要求增加了制造难度与成本。本工作介绍了一种工作于红光波段的具有本征手性响应的单层介电超表面,其在665 nm处的圆二色性透过率可达0.643。通过多极分解分析发现,超表面中的光散射受多极子共振作用的共同影响。分析局部增强电场分布发现,超表面利用具有C2对称性的结构来调控干涉相长与相消,进而实现超表面对圆偏振光的选择性透过。这些成果有助于拓展手性介电超表面在光学加密、显示、生物检测等领域的应用。  
      关键词:介电超表面;手性响应;圆二色性;可见光波段;圆偏振光   
      112
      |
      91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00462850 false
      更新时间:2025-10-30
    • 第十七届全国发光学学术会议纪要

      2025, 46(10): 1969.
        
      19
      |
      7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31186799 false
      更新时间:2025-10-3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