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介绍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期刊荣誉
期刊历史
期刊订阅
最新资讯
文章在线
优先出版
当期文章
封面故事
过刊浏览
虚拟专题
专刊专栏
作者服务
投稿须知
下载中心
稿件流程
伦理规范
数据共享
审稿服务
评议要点
审稿流程
伦理规范
道德声明
出版伦理
AI声明
编辑部声明
联系我们
个人中心
退出登录
浏览全部资源
扫码关注微信
首页
期刊介绍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期刊荣誉
期刊历史
期刊订阅
最新资讯
文章在线
优先出版
当期文章
封面故事
过刊浏览
虚拟专题
专刊专栏
作者服务
投稿须知
下载中心
稿件流程
伦理规范
数据共享
审稿服务
评议要点
审稿流程
伦理规范
道德声明
出版伦理
AI声明
编辑部声明
联系我们
最新刊期
2006年第27卷第3期
本期电子书
封面故事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具有聚集诱导发光行为的环状多烯类分子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童辉, 董永强, Huβler Matthias, 唐本忠
2006, 27(3): 281-284.
摘要:研究了ΔH-pyrans,fulvenes,siloles等环状多烯结构的小分子荧光染料在溶液,固态及薄层层析板上的荧光发射行为.与大多数传统的荧光染料小分子不同,这些多烯类荧光染料分子在稀溶液中基本没有荧光,而在聚集态下呈现非常明亮的荧光发射,同时伴随着荧光量子效率的大幅提高(聚集诱导发光).它们在薄层层析板上也具有很强的荧光发射.但当薄层层析板暴露于有机溶剂气氛下,荧光消失,离开有机溶剂气氛,荧光恢复,这一可逆过程并可多次重复.在固体状态,它们的荧光发射与聚集态结构密切相关.通过从无定型态到结晶态以及从一种结晶态到另一种结晶态的变化,可以有效的调节它们的固体荧光发射.
关键词:光致发光;聚集诱导发光;Silole;fulvene;pyran
135
|
108
|
1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75754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组合方法筛选新型发光材料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高琛, 鲍骏, 黄孙祥, 刘小楠, 陈雷, 丁建军, 唐云
2006, 27(3): 285-290.
摘要:结合作者课题组开展的工作,简要介绍了组合方法在发光材料研究中的应用.包括:适用于发光材料库合成的组合溶液喷射和原位掩模薄膜顺序沉积技术;应用于发光材料库高通量筛选的照相术、组合扫描光谱和组合真空紫外发光表征系统.列举了组合方法在稀土聚合物敏化发光材料、真空紫外发光材料和长余辉发光材料等研究中的应用.
关键词:组合方法;新型发光材料
106
|
102
|
4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76861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一维对称光子晶体的简正耦合模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胡萍, 谈振兴, 廖清华, 黄永箴
2006, 27(3): 291-295.
摘要:对一维对称光子晶体中的色散介质采用洛仑兹振子模型,通过考虑色散介质层两侧的边界条件,得到了表征色散介质层的转移矩阵.对线性层及色散δ层均采用传输矩阵的方法,研究了一维含色散介质的光子晶体微腔中的简正耦合模.由于光与色散介质的相互作用,纵腔模将分裂成简正耦合模.通过改变色散介质的相关参数,详细研究了简正耦合模频率的移动、均匀展宽效应和失谐效应.发现两个简正的耦合模的频率间距主要依赖于振子的耦合强度,与约化的振子的HWHM线宽无关.失谐效应则会使其中的一个峰降低,而另一个峰相对拉高,这一现象可以通过Fabry-Pérot腔得到很好的解释.
关键词:光学响应;简正模耦合;色散介质
104
|
77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77175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抛物量子线中束缚磁极化子的性质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苏亚拉, 肖景林
2006, 27(3): 296-302.
摘要:研究抛物量子线中束缚磁极化子的性质,采用线性组合算符和幺正变换方法导出了强、弱耦合两种情况下的基态能量、振动频率和光学声子平均数.结果表明,无论是强耦合还是弱耦合情况,抛物量子线中束缚磁极化子的振动频率λ、基态能量
E
0
和光学声子平均数
N
都随约束强度ω
0
的增大而迅速增大.
关键词:抛物量子线;束缚磁极化子;线性组合算符
108
|
88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77189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非对称量子阱中非线性光学吸收系数的计算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谭鹏, 郭康贤, 路洪
2006, 27(3): 303-307.
摘要:非对称量子阱中的非线性光学效应因其潜在的实用价值而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而量子阱内带间的光学吸收问题对研究远红外光学探测器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以Pschl-Teller势阱为例研究了影响非对称量子阱中的非线性光学吸收系数的因素.考虑到带间的电子弛豫,用量子力学中的密度矩阵算符理论导出了Pschl-Teller势阱中的线性与三阶非线性光学吸收系数的表达式.因该势阱中有两个可调参数,通过调节系统的参数,发现该系统的非线性光学吸收系数呈规律性的变化.以典型的GaAs/AlGaAs非对称量子阱为例作了数值计算,通过调节系统的参数,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入射光强以及系统的非对称性对量子阱的非线性光学吸收系数有较大的影响,从而为实验上研究非对称量子阱的非线性光学效应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非对称量子阱;非线性光学吸收;密度矩阵方法
124
|
76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75710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热释光和光释光发光谱的测量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唐强, 张纯祥
2006, 27(3): 308-312.
摘要:介绍了自行研制的计算机化热释光和光释光三维光谱测量装置的系统结构及其工作原理.在计算机的控制下,通过精密加热器或激发光源以热激发或光激发的方式使样品发光.从样品发出的光经过光路和光栅分光系统后,形成光谱,被高灵敏度的CCD采集,再将光谱图像模拟信号变为可以直接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的数据信号.波长范围200~800nm,波长分辨率优于2nm,人机界面友好,操作方便.利用热释光和光释光三维光谱测量装置测量了SrSO
4
:Eu(0.1%,摩尔分数)和CaSO
4
:Eu(0.1%,摩尔分数)的光释光发光谱和热释光发光谱,得到SrSO
4
:Eu的光释光发光波长与热释光发光波长均为375nm,而CaSO
4
:Eu的光释光发光波长与热释光发光波长均为385nm,说明热释光和光释光具有相同的发光中心,均来自于Eu
2+
的能级跃迁.同时在CaSO
4
:Eu的热释光发光谱中还观察到了Eu
3+
的发光.与二维发光曲线相比较,通过对三维热释光和光释光发光谱的研究,可以得到更丰富的信息,这有助于对热释光和光释光发光机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光释光;热释光;三维发光谱
172
|
57
|
5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76915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Dy或Tb掺杂的MgB
4
O
7
磷光体的热释光特性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陈国云, 唐强, 张纯祥
2006, 27(3): 313-319.
摘要:用高温固相反应法研制了MgB
4
O
7
:Dy和MgB
4
O
7
:Tb两种热释光材料.用自制的三维热释光谱仪测量了两种磷光体的三维发光谱,从MgB
4
O
7
:Dy磷光体的三维发光谱观察到:1.热释光发光峰峰温为220,380℃;2.Dy
3+
离子的发光波长为480,575,660nm;3.220,380℃发光峰的相对强度随高温固相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变化,但发光峰温和波长基本保持不变.由MgB
4
O
7
:Tb磷光体的三维发光谱可看到在230,340,420℃附近有三个发光峰,发光谱线波长分别为489,543,589,620nm.不同的高温烧结温度不仅对发光峰的发光强度有很大影响,而且还对Tb
3+
发光谱形产生影响,当温度高于850℃时Tb
3+
离子发光谱线开始变成了发光谱带.此外,对比MgB
4
O
7
:Dy和MgB
4
O
7
:Tb两种热释光材料的二、三维发光谱,得出了掺入三价稀土离子的热释光材料的发光峰峰温主要由基质材料决定,发光波长则取决于稀土离子的4f电子能级间的跃迁.
关键词:四硼酸镁;镝;铽;热释光
117
|
73
|
2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76440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OH
-
对Er掺杂的亚碲酸盐氟氧化物玻璃上转换发光的影响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任国仲, 陈宝玖, 杨艳民, 吕少哲, 王晓君
2006, 27(3): 325-330.
摘要:Er掺杂的亚碲酸盐玻璃具有很好的上转换性质,加入氟化物在干燥的气氛下可以制备低OH
-
根含量的氟氧化物玻璃,同样组分在湿润的气氛下,仍有较高的OH
-
根含量.通过傅里叶红外吸收光谱、荧光衰减曲线及上转换光谱研究了在干燥和湿润气氛下,亚碲酸盐氟氧化物玻璃的OH
-
含量,以及对上转换发光的影响.在干燥的气氛下制备的亚碲酸盐玻璃的OH
-
浓度为0.017×10
20
cm
-3
是湿润的气氛下制备玻璃中的1/15,其543nm绿光上转换效率增加了2.4倍.
关键词:上转换;Er掺杂;OH
-
106
|
67
|
3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76400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Eu
3+
掺杂Bi
2
O
3
-PbO-B
2
O
3
-ZnO玻璃光谱性质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章践立, 夏海平, 王金浩, 张约品, 张新民
2006, 27(3): 343-347.
摘要:用高温融熔法制备了Eu
3+
掺杂浓度为1%的(60-x)Bi
2
O
3
xPbO30B
2
O
3
10ZnO(x=0,10,30,摩尔分数)玻璃.测定了玻璃的差热分析曲线、吸收光谱、声子边带谱、发射光谱与激发光谱.由发射光谱与稀土Eu
3+
离子光学跃迁矩阵元的特点,计算了Eu
3+
光学跃迁的J-O参数Ω
2
与Ω
4
.结果显示强度参数Ω
2
随着PbO量的增加而略减少,表明材料的对称性略增加,Eu—O键强减弱,共价性降低.PbO组分的增加,使玻璃的结晶起始温度与软化温度差降低,导致玻璃的热温度性变差.随着PbO的增加,电-声子耦合减弱.
关键词:Eu
3+
离子;Bi
2
O
3
-PbO-B
2
O
3
-ZnO玻璃;强度参数;热稳定性;光谱
102
|
66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76817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SiO
2
包覆上转换发光材料Na(Y
0.57
Yb
0.39
Er
0.04
)F
4
的研究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丁晓英, 范慧俐, 徐晓伟, 郑延军, 李玉萍
2006, 27(3): 353-357.
摘要:近年来上转换发光材料在荧光标记中由于其独特的优势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但在某些应用过程中出现分散性不好和易于沉降的缺点,影响了它作为荧光探针的应用.为了改善这种状况,制备了一种由二氧化硅包覆的上转换发光材料.并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等手段对材料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二氧化硅已经包覆到上转换材料上,并且在实验条件下制备的产物粒径较小,颗粒为均匀的球形,二氧化硅包覆层厚度大约为10nm.实验还对包覆条件进行了探索,得到最佳实验条件为:试验选用正丁醇作溶剂,体积为100mL;用氨水作分散剂;催化剂水和正硅酸乙酯的量的比应是1:1,反应时间为40min.
关键词:二氧化硅;上转换发光材料;包覆
102
|
68
|
5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76413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杯[8]芳烃-硝酸稀土配合物的红外光谱及荧光性能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赵永亮, 赵凤英, 薛珍, 燕来
2006, 27(3): 358-362.
摘要:合成了以对叔丁基杯[8]芳烃(LH
8
)、硝酸根及DMF为配体,单一稀土RE
3+
(Sm
3+
、Eu
3+
、Tb
3+
、Dy
3+
)及混合稀土Tb
3+
:Ln
3+
(Ln=La
3+
,Gd
3+
,Y
3+
)为中心的7种稀土配合物,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热谱、红外光谱及荧光性能研究.荧光光谱的测试表明所有Tb
3+
及其共掺杂配合物具有较强的特征荧光发射,荧光惰性离子La
3+
、Gd
3+
、Y
3+
对Tb
3+
的荧光有增强作用,其中Y
3+
的荧光增强作用最大,Gd
3+
次之,La
3+
最小.
关键词:铽配合物;硝酸稀土;对叔丁基杯[8]芳烃;N;N-二甲基甲酰胺
115
|
18
|
2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77143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四种芳香稠环化合物荧光光谱的量子化学研究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苏宇, 刘珊, 杨铭, 廖显威
2006, 27(3): 363-366.
摘要:芳香稠环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化合物,并且一般具有较大的共轭体系,是一类良好的电致发光材料.这类物质的光谱在近来的科学研究中已经成为了一个热点.对4种芳香稠环化合物的荧光光谱进行了理论研究.采用量子化学半经验方法RHF/PM3对4种化合物的构型进行了全参数的优化.并对优化后的构型作了振动分析,均未出现虚频率,说明所得优化构型基本合理.在此基础上,采用单激发组态相互作用方法(CIS)计算4种化合物的荧光光谱,所有计算结果与实验值基本吻合.
关键词:芳香稠环化合物;荧光光谱;量子化学;单激发组态相互作用
126
|
93
|
2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77198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蓝色有机发光材料LiBq
4
的合成及其发光特性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郑代顺, 钱可元, 张福甲
2006, 27(3): 367-372.
摘要:蓝色有机发光材料的开发对于实现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全彩色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报道了蓝色有机发光材料8-羟基喹啉硼化锂(LiBq
4
)的合成及提纯,研究了LiBq
4
的光致发光特性,并用LiBq
4
作为发光材料制备了蓝色有机发光器件,研究了电子传输层Alq
3
的厚度及空穴缓冲层CuPc对器件电流-电压和亮度-电压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LiBq
4
的光致发光峰值波长为452nm,器件ITO/PVK:TPD/LiBq
4
/Alq
3
/Al的电致发光光谱峰值波长位于475nm处,在25V工作电压下其最高亮度约为430cd/m
2
.但CuPc的加入加剧了器件中载流子的不平衡注入,导致器件性能恶化.通过调整Alq
3
的厚度,同时在Alq
3
和Al阴极之间加入LiF薄膜以提高电子注入效率,获得了较为理想的实验结果.
关键词:LiBq
4
;蓝色OLED;合成;发光特性
121
|
89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76849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铕与苯甲酸及其衍生物配合物的光谱分析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郑灵芝, 周忠诚, 舒万艮
2006, 27(3): 373-377.
摘要:合成了铕与苯甲酸及其衍生物(苯甲酸、邻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水杨酸、邻氨基苯甲酸、磺基水杨酸)的二元配合物.经元素分析确定其组成式.研究了它们的红外吸收光谱、紫外吸收光谱及荧光光谱.紫外光谱的研究表明,配合物的紫外吸收主要表现为配体的吸收.红外光谱的研究表明,配合物的红外光谱不同于自由配体的红外光谱,证明了稀土与有机物形成了配合物.荧光光谱的研究表明,其中铕与苯甲酸、邻苯二甲酸及间苯二甲酸形成的配合物表现出铕的特征荧光.其中以苯甲酸铕的发射峰最强,最强发射峰位于λ=618nm处,显示铕的红光特征;而铕与磺基水杨酸、邻氨基苯甲酸、水杨酸的配合物却主要表现出配体的宽带发射,其中邻氨基苯甲酸铕分别在λ=399,452,547nm处有三个弱的发射峰,磺基水杨酸铕也只在λ=407nm处有一宽发射峰,未显示出铕的红光特征.
关键词:稀土;铕;苯甲酸;荧光;配合物
125
|
78
|
6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75731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4-四氢喹啉酮的合成及发光性能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王明亮, 吴美红, 吴伟兵
2006, 27(3): 378-382.
摘要:对喹吖啶酮结构改造合成了新型结构荧光体4-四氢喹啉酮,对其吸收光谱及荧光光谱进行了研究,发现该化合物的吸收峰及荧光发射峰随溶剂极性的增加而不断红移,表明荧光来源于分子内激发态电荷转移发光.该化合物在固态即显示荧光,表明经结构改造后,消除了喹吖啶酮类的固态荧光猝灭效应.4-四氢喹啉酮结构简单,易于合成和结构修饰.这对于寻找新的主体荧光发射材料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4-四氢喹啉酮;分子内电荷转移;发光
109
|
121
|
1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75721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CdSe/ZnSe核-壳结构纳米粒子合成新方法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冯力蕴, 孔祥贵
2006, 27(3): 383-387.
摘要:报道用“一步”合成新方法制备了CdSe/ZnSe核-壳结构的发光纳米粒子.该方法是将锌的前驱体注入表面Se富集的CdSe发光纳米粒子溶液中,通过Zn
2+
与Se共价键结合,从而在CdSe发光纳米粒子的表面形成ZnSe壳.分别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光电子能谱、透射电镜、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光致发光光谱,对核-壳结构的发光纳米粒子的结构及光学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以较宽带隙的ZnSe在较窄带隙的CdSe纳米粒子表面形成的壳层有效地钝化了CdSe纳米粒子的表面缺陷,明显地提高了室温下CdSe纳米粒子的光致发光效率.X射线粉末衍射表明随着Zn
2+
的不断注入,CdSe/ZnSe的衍射峰逐渐移向ZnSe衍射峰.光电子能谱数据显示,Zn2p的双峰分别位于1020,1040eV附近,通过与体材料ZnO相比,确定为Zn
2+
的光电子发射,说明Zn是以共价键形式存在于CdSe纳米粒子的表面.透射电镜照片显示纳米粒子具有良好的单分散性,核-壳结构的发光纳米粒子直径较CdSe核的直径明显增加.
关键词:核-壳纳米粒子;钝化;表面缺陷;光致发光
104
|
99
|
2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75665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丹酰氯SiO
2
纳米发光标记物的制备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宁巧玉, 孟建新, 刘应亮, 满石清
2006, 27(3): 393-396.
摘要:通过合成丹酰氯的荧光单体硅酯前驱物,采用油包水的反相微乳液法,以丹酰氯的荧光单体硅酯前驱物为核材料,成功地制备了丹酰氯的荧光纳米颗粒,克服了传统方法制备核壳荧光纳米颗粒中存在的荧光染料泄漏问题.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该纳米粒子呈球形,大小均匀,直径为40nm左右.所制得纳米颗粒荧光性质稳定,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小,且潜在生物亲和性,是一种新型的荧光标记物.
关键词:荧光纳米颗粒;微乳液;丹酰氯
103
|
85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75743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多孔硅光致发光峰半峰全宽的压缩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廖家欣, 任鹏, 史向华, 刘小兵
2006, 27(3): 402-406.
摘要:硅发光对于在单一硅片上实现光电集成是至关重要的.目前已有的使硅产生发光的方法有:掺杂深能级杂质、掺稀土离子、多孔硅、纳米硅以及Si/SiO
2
超晶格.声空化所引发的特殊的物理、化学环境为制备光致发光多孔硅薄膜提供了一条重要的途径.实验表明,声化学处理对于改善多孔硅的微结构,提高发光效率和发光稳定性都是一项非常有效的技术.超声波加强阳极电化学腐蚀制备发光多孔硅薄膜,比目前通用的常规方法制备的样品显示出更优良的性质.这种超声波的化学效应源于声空化,即腐蚀液中气泡的形成、生长和急剧崩溃.在多孔硅的腐蚀过程中,由于超声波的作用增加了孔中氢气泡的逸出比率和塌缩,有利于孔沿垂直方向的腐蚀,使多孔硅光致发光峰的半峰全宽压缩到了3.8nm.
关键词:多孔硅;光致发光;超声声空化
113
|
79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77213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GaN基白光LED的结温测量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陈挺, 陈志忠, 林亮, 童玉珍, 秦志新, 张国义
2006, 27(3): 407-412.
摘要:用正向电压法、管脚法和蓝白比法等三种方法测量GaN基白光LED的结温,获得了较为准确的结温,误差可以控制在4℃以内.正向电压法在恒定电流的条件下,得到了正向电压与结温的线性关系;蓝白比法在不同环境温度和不同注入电流两种情况下,都得到了蓝白比与结温较好的线性关系.提出了蓝白比法可能的物理机制,提高环境温度和增大注入电流都会使结温升高,蓝光峰值波长也会改变,这两个因素都会影响荧光粉的激发和发光效率.降低结温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有白光LED的接触电阻、串联电阻和外量子效率,封装材料的热导率,反射杯和管脚的设计,以及空气散热部分的散热面积等.
关键词:GaN基白光LED;结温;正向电压;管脚温度;电致发光谱
98
|
94
|
13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77128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聚合物阵列波导光栅的制作技术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张国伟, 鄂书林, 邓文渊, 许英朝, 唐晓辉, 张大明
2006, 27(3): 413-416.
摘要:研究了聚合物阵列波导光栅AWG制作的几个关键技术.首先,为了克服反应离子刻蚀过程中单独使用光刻胶作掩膜而导致的光波导形状和尺寸偏离设计的缺点,采用了光刻胶与金属掩膜相结合的双掩膜技术进行器件制作.详细介绍了双掩膜技术制备聚合物AWG的过程,并得出铝膜作为掩膜的最佳厚度为100nm左右.测试给出了使用和没有使用双掩膜的对比结果,该结果表明使用双掩膜技术制作的波导质量明显好于单独使用光刻胶作掩膜制作的结果.其次,采用蒸气回溶技术来减小反应离子刻蚀产生的波导表面和侧壁的起伏,从而降低了波导的散射损耗.结果表明,蒸气回溶技术使所制作的波导表面的均方根粗糙度从41.307nm降低到24.564nm.
关键词:聚合物阵列波导光栅;双掩膜;蒸气回溶
115
|
71
|
2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77159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常压MOCVD生长Ga
2
O
3
薄膜及其分析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戴江南, 王立, 方文卿, 蒲勇, 李璠, 郑畅达, 刘卫华, 江风益
2006, 27(3): 417-420.
摘要:以去离子水(H
2
O)和三甲基镓(TMGa)为源材料,用常压MOCVD方法在蓝宝石(0001)面上生长出β-Ga
2
O
3
薄膜.用原子力显微镜(AFM)、X射线衍射(XRD)以及二次离子质谱(SIMS)实验表征Ga
2
O
3
外延膜的质量.在X射线衍射谱中有一个强的Ga
2
O
3
(
1
02)面衍射峰,其半峰全宽(FWHM)为0.25°,表明该Ga
2
O
3
外延膜是(
1
02)择优取向.在二次离子质谱中除了C、H、O和Ga原子外,没有观测到其他原子.
关键词: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氧化镓;原子力显微镜;X射线衍射;二次离子质谱
129
|
61
|
4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75677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新一代二维通道电子倍增器的薄膜连续打拿极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李野, 高延军, 王国政, 付申成, 吴奎, 姜德龙, 端木庆铎, 田景全
2006, 27(3): 421-425.
摘要:概述了传统还原铅硅酸盐玻璃微通道板(RLSG-MCP)及其特点以及MCP的新发展;介绍了材料的二次发射特性,给出了传统MCP薄膜连续打拿极结构特点和形成工艺.在此基础上,重点论述了用半导体工艺技术制作新一代二维电子倍增器——先进技术微通道板(AT-MCP)的薄膜连续打拿极制备新技术,给出了具体工艺和实验结果,示出了电镜照片和实验曲线,指出了新工艺的优点和发展前景.
关键词:微通道板;连续打拿极;低压化学气相沉积;二次电子发射
129
|
117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75695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Ni/Au与N掺杂p型ZnO的欧姆接触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王新, 吕有明, 申德振, 张振中, 李炳辉, 姚斌, 张吉英, 赵东旭, 范希武
2006, 27(3): 426-428.
摘要:研究了Au,In,Ni/Au三种不同金属膜与N掺杂p型ZnO的接触特性,发现Ni/Au双层膜更适合作为其欧姆电极材料,并比较了不同气氛和不同温度退火对Ni/Au电极的影响.发现在O
2
中退火电极性能发生蜕变,而在N
2
中退火性能得到改善.指出即使在N
2
中退火,退火温度的选择也是至关重要的,本实验在400℃,氮气气氛下退火150s,得到了较好的欧姆接触特性.
关键词:p-ZnO;Ni/Au;欧姆接触;退火
123
|
80
|
1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76895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材料合成及性能
蓝色长余辉材料Sr
2
MgSi
2
O
7
:Eu
2+
,Dy
3+
及其基质的VUV-UV激发特性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符义兵, 张国斌, 戚泽明, 施朝淑, 罗昔贤, 肖志国
2006, 27(3): 320-324.
摘要:Sr
2
MgSi
2
O
7
:Eu
2+
,Dy
3+
是一种有效的蓝色长余辉材料,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Sr
2
MgSi
2
O
7
,Sr
2
MgSi
2
O
7
:Dy
3+
,Sr
2
MgSi
2
O
7
:Eu
2+
及Sr
2
MgSi
2
O
7
:Eu
2+
,Dy
3+
,利用同步辐射研究了它们的VUV-UV激发特性.在真空紫外光激发下,在基质中发现了稍弱的位于385nm的发射带,在双掺杂的样品中,除了Eu
2+
的4f5d→4f发射带(465nm)外,还观察到了575nm处的发射峰;通过和Dy
3+
单掺杂样品的发射谱比较,发现它是来自于Dy
3+
的4f-4f(
4
F
9/2
→6H
13/2
)跃迁.在它们的激发谱上可以看出Dy
3+
与基质发射的有效激发均处于真空紫外区,在近紫外及可见区激发下未见到它们发光.另外在Sr
2
MgSi
2
O
7
:Eu
2+
,Dy
3+
中观察到Dy
3+
的发射也说明了Dy
3+
在该类长余辉材料中不仅作为陷阱用来延长余辉,而且也以发光中心形式存在于基质中.
关键词:长余辉材料;同步辐射;Sr
2
MgSi
2
O
7
:Eu
2+
;Dy
3+
;真空紫外激发
116
|
62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76380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红色长余辉材料Mg
2
SiO
4
:Dy
3+
,Mn
2+
的制备及发光特性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林林, 尹民, 施朝淑, 张慰萍, 徐美
2006, 27(3): 331-336.
摘要: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长余辉发光材料Mg
2
SiO
4
:Dy
3+
,Mn
2+
,对这种材料的红色长余辉性质进行了研究.对以不同掺杂浓度单掺杂Mn
2+
、单掺杂Dy
3+
以及双掺杂Dy
3+
,Mn
2+
的Mg
2
SiO
4
体系,通过在紫外激发下的发射光谱及其激发光谱的研究,确认了在双掺杂体系中,峰值为660nm的发光带对应着Mn
2+
的
4
T
1
(
4
G)→
6
A
1
(
6
S)跃迁,Mn
2+
为主要发光中心.Mn
2+
的660nm发射的激发谱分布很宽,样品在近紫外和可见光区都有良好的吸收,长波边可达600nm,是这种材料的一个显著优点.还研究了双掺杂体系中Dy
3+
对Mn
2+
的660nm发光带的敏化作用.另外,通过对单掺杂、双掺杂体系热释光曲线的比较,揭示了双掺杂体系中Dy
3+
的陷阱作用.
关键词:Mg
2
SiO
4
:Dy
3+
;Mn
2+
;长余辉荧光粉;能量传递
116
|
108
|
7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76878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SrB
4
O
7
:Pr
3+
,Mn
2+
中的Pr→Mn能量传递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陈永虎, 施朝淑, 闫武钊, 戚泽明, 符义兵
2006, 27(3): 337-342.
摘要:从能量传递的角度出发,利用同步辐射光源(德国HASYLAB实验室的SUPERLUMI实验站)对Pr
3+
和Mn
2+
掺杂的SrB
4
O
7
粉末样品进行了光谱研究.206nm激发下,在SrB
4
O
7
:Pr
3+
(0.1%,摩尔分数)样品中观察到了来自Pr
3+
离子1S0能级的光子级联发射.SrB
4
O
7
:Pr
3+
样品的发射谱与SrB
4
O
7
:Mn
2+
样品监测Mn
2+
离子640nm发射的激发谱在330~430nm的波长范围里存在显著的光谱重叠.这个光谱重叠有利于Pr
3+
→Mn
2+
的能量传递发生,从而将Pr
3+
离子级联发射中第一步不实用的紫外或近紫外光子转换为Mn
2+
的红光发射.双掺杂样品SrB
4
O
7
:Pr
3+
,Mn
2+
与单掺杂样品SrB
4
O
7
:Pr
3+
的发射谱比较揭示出Pr
3+
→Mn
2+
的能量传递的确存在,并且提供了一种传递效率的估算方法,表明通过“Pr
3+
-Mn
2+
”组合有可能获得量子效率大于1的高效真空紫外激发发光材料.
关键词:真空紫外(VUV);量子剪裁;光子级联发射;能量传递;发光材料
109
|
28
|
1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76453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YAG:Ce发光材料合成的助熔剂研究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马林, 胡建国, 万国江, 胡学芳, 闫世润, 虞力刚, 王惠琴, 徐燕
2006, 27(3): 348-352.
摘要: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YAG:Ce荧光粉时,传统的以硼酸为助熔剂的产物硬度很大,处理过程中容易破坏晶体形貌,影响发光性能.采用氟化物助熔剂(MgF
2
、CaF
2
、SrF
2
、BaF
2
、AlF
3
)及它们与H
3
BO
3
混合助熔剂来制备YAG:Ce,研究了助熔剂种类及其浓度对制得的粉体发光性能的影响,比较了它们的晶体形貌与物相组成.结果表明,采用不同助熔剂合成的YAG:Ce的激发光谱及发射光谱基本相同,而BaF
2
、AlF
3
、SrF
2
及它们与H
3
BO
3
的混合助熔剂系列,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产品硬度、提高产品发光亮度;其中H
3
BO
3
~SrF
2
系列、H
3
BO
3
~BaF
2
系列的晶化程度与粒度分布均有改善;H
3
BO
3
~BaF
2
系列的物相组成比较纯,除Y
3
Al
5
O
12
主相外基本无杂相.
关键词:YAG:Ce
3+
;荧光粉;助熔剂
106
|
113
|
16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76425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YVO
4
:Eu
3+
纳米微粒发射光谱与温度的关系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雷全胜, 黄世华, 彭洪尚, 由芳田, 吕少哲
2006, 27(3): 388-392.
摘要:测量了非选择激发下YVO
4
:Eu
3+
纳米微粒中Eu
3+
的
5
D
0
→
7
F
2
发射光谱随温度的变化.低温下的光谱是很多谱线叠加在一起形成的宽带;而室温下主要是与体材料相似的两条分离谱线.根据选择激发下YVO
4
:Eu
3+
的发射光谱研究得到的结论,把发射光谱分解为两部分之和,一部分来自占据靠近纳米微粒中心的格位的Eu
3+
离子发射谱线具有与体材料相近峰值;另一部分来自占据靠近表面位置的Eu离子,发射分布在更大的光谱范围内.这两部分发光的相对强度随温度变化的分析表明,YVO
4
:Eu
3+
纳米微粒发射光谱随温度的变化是由于靠近表面的Eu通过表面猝灭中心猝灭而引起的.
关键词:纳米微粒;YVO
4
:Eu
3+
;光谱的温度关系;表面效应
104
|
73
|
3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76832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纳米LaPO
4
:Eu的凝胶网格法制备及发光特性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綦艳, 孟建新
2006, 27(3): 397-401.
摘要:用凝胶网格沉淀法,以明胶为分散介质,成功制备了铕掺杂的磷酸镧纳米颗粒,所需装置简单,实验条件适中.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到制得的纳米颗粒粒径均匀,分散性良好.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实验表明:LaPO
4
属单斜晶系,独居石结构,600℃煅烧2h完全晶化.研究了不同煅烧温度、时间及不同铕含量对LaPO
4
:Eu纳米粒子发光性质的影响.光谱数据表明:随着铕含量的增加或煅烧温度的升高,激发峰及各个发射峰的强度都增强,但264nm处的宽带峰强度随铕含量的增加变化较小,且红移了5.3nm;850℃时,煅烧0.5h发光强度最强,随着煅烧时间的延长发光强度反而减弱.
关键词:LaPO
4
:Eu;纳米颗粒;凝胶网格沉淀法;发光特性
112
|
45
|
2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76369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共 0 条
1
前往:
页
跳转
上一期
下一期
0
批量引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