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03年第24卷第6期

      发光的一般问题

    • 有机分子的固态类阴极射线发光

      徐叙瑢, 徐征, 滕枫, 邓振波, 侯延冰
      2003, 24(6): 553-561.
      摘要:固态类阴极射线发光是我们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激发发光方式,利用无机半导体作为电子加速层,加速电子使之获得高能量,然后碰撞激发有机分子(小分子和聚合物)发光。介绍和总结了固态类阴极射线发光方法提出的物理背景,已经取得的实验结果和目前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设想。  
      关键词:固态类阴极射线发光;电致发光;有机无机复合器件   
      97
      |
      143
      |
      4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81385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 抛物量子点中弱耦合磁极化子的性质

      王立国, 肖景林
      2003, 24(6): 562-566.
      摘要:应用线性组合算符和幺正变换方法研究了抛物量子点中磁极化子的基态性质。得出基态能和基态束缚能随有效束缚强度增大而减小,随回旋频率增大而增大。当有效柬缚强度给定,基态能量随电子-体纵光学声子耦合强度增加而减小。当有效束缚强度l0>0.3时,电子-体纵光学声子耦合强度的变化对量子点中弱耦合磁极化子的基态能量的影响变得显著。当有效束缚强度l0<0.3时,电子-体纵光学声子耦合强度的变化对基态能量影响很小。由于有效束缚强度与量子点受限强度的平方根成反比,所以量子点受限越强,基态能量、基态束缚能越大,电子一体纵光学声子耦合强度和磁场的变化对量子点的影响相对越小;当量子点受限变弱时,电子-声子耦合强度变化对量子点的影响变大,磁场对量子点的影响也变大,所以在量子点中,极化子对量子点的影响不容忽略。  
      关键词:线性组合算符;抛物量子点;弱耦合磁极化子   
      88
      |
      81
      |
      2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82160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 晶体中磁极化子的声子平均数

      杨忠, 陈时华, 李亚利
      2003, 24(6): 567-571.
      摘要:研究晶体磁极化子光学声子平均数的性质,采用Tokuda改进的线性组合算符、Lagrange乘子和变分法讨论了晶体中强、弱耦合磁极化子的振动频率、基态能量和光学声子平均数与磁场B和拉格朗日乘子u的关系。以RbCl和GaAs晶体为例进行了数值计算,结果表明:磁极化子的振动频率随磁场B和拉格朗日乘子u的增加而增大;基态能量随拉格朗日乘子u的增加而增大,随磁场B的增加而减小;光学声子平均数随拉格朗日乘子u的增加而增大。  
      关键词:磁极化子;振动频率;光学声子平均数   
      94
      |
      12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82248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 表面磁极化子的光学声子平均数

      陈时华, 李亚利, 肖景林
      2003, 24(6): 572-576.
      摘要:采用Tokuda改进的线性组合算符、Lagrange乘子和变分法,讨论了强、弱耦合表面磁极化子的性质。计算了极化子的基态能量和光学声子平均数。以AgCl和ZnS晶体为例进行了数值计算。讨论了表面磁极化子振 动频率、基态能量和光学声子平均数与磁场B和拉格朗日乘子u的关系。  
      关键词:表面磁极化子;振动频率;光学声子平均数   
      83
      |
      10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82180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无机、有机电致发光

    • 聚合物/TiO2分层光电导型器件的电荷传输特性

      靳辉, 滕枫, 孟宪国, 侯延冰, 徐征
      2003, 24(6): 577-582.
      摘要:研究了聚合物PVK与TiO2分层光电导器件的电荷传输特性,分别比较了两种器件:器件S1(ITO/TiO2/PVK/Al)和器件S2(ITO/PVK/TiO2/Al)。实验发现,器件S1的暗电流远小于器件S2的暗电流,S1的正向峰值光电流约是其反向峰值光电流的4倍,而S2的正向和反向峰值光电流都基本与S1的反向峰值光电流相近。这是由于PVK/TiO2界面处有效的电荷转移、恰当的电荷传输层、器件各层间能级匹配及其与电极功函数的匹配影响了光电流的强度大小。由此判断,器件S1的性能要优于器件S2。随电压的增大,S1结构的光电导响应谱在短波区域的拖尾增大,而S2结构几乎没有拖尾,这可能是两种结构的吸收和陷阱能级的差别造成的。  
      关键词:电荷传输;光电导;暗电流   
      89
      |
      100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81431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 热稳定空穴传输材料的合成及其电致发光器件

      杨玉惠, 詹义强, 丁焕军, 徐健, 肖斐
      2003, 24(6): 583-587.
      摘要:合成了两种NPB的新衍生物:N,N’-二(1-萘基)-N,N’-二(4-甲基苯基)-1,1’-联苯-4,4’二胺(NTB)和N,N’-二(1-萘基)-N,N’-二(4-叔丁基苯基)-1,1’-联苯-4,4’二胺(NBB)。DSC测得其玻璃态转变温度分别为108℃和129℃,表现出好的热稳定性。紫外光电子能谱测得其电离势均为5.2eV。NTB和NBB固体光致发光光谱的最大发射波长分别位于455nm和460nm。分别以NPB、NTB、NBB作为空穴传输层材料(HTM)制作了结构相同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3种器件发光光谱相同,均为Alq3的绿色发光,器件的起亮电压分别为11,9,8V,在15V工作电压时的亮度分别为1000,1300,1200cd/m2,初步研究了器件的发光特性和稳定性。  
      关键词:NPB衍生物;空穴传输;热稳定性;电致发光   
      110
      |
      138
      |
      4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81483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 聚苯胺在聚合物发光二极管中的空穴传输作用

      滕枫, 郑敏, 白凤莲, 万梅香
      2003, 24(6): 588-591.
      摘要:报道了聚苯胺中间氧化态(emeraldine base form PANI-EB)空穴传输层对以PPV衍生物(PTA-PPV,PTA-DMPPV和MEH-PPV)为发光层和Alq3为电子传输层构成的多层结构的发光二极管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器件中PANI-EB空穴层的引入能有效地降低器件的启亮电压和提高器件的发光亮度,其影响程度依赖于PPV衍生物的结构。  
      关键词:有机发光二极管;PPV及其衍生物;聚苯胺   
      105
      |
      100
      |
      1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82169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 掺杂两种荧光染料的有机红光电致发光器件

      李峰, 张秀峰, 冯晶, 程刚, 吴志军, 刘式墉, 张立功, 宋克非, 林久令
      2003, 24(6): 592-598.
      摘要:制作了掺杂rubrene和4-(dicyanomethylene)-2-t-butyl-6-(1,1,7,7-tetramethyljulolidyl-9,enyl)-4H-pyran(DCJTB)两种荧光染料的红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N,N’-diphenyl-N,N’-bis(1-naphthyl)-(1,1’-biphenyl)-4,4’-diamine(NPB)和掺杂的Tri-(8-hydroxyquinoline)aluminum(Alq3)分别作为空穴和电子传输层。我们发现掺rubrene和DCJTB的器件性能与只掺DCJTB的器件性能相比有所提高。器件性能的改善是因为掺入的rubrene能够促进从Alq3到DCJTB的能量转移。根据荧光衰减曲线,计算出从Alq3到DCJTB、从Alq3到rubrene以及从rubrene到DCJTB的能量转移速率分别为1.04×109,3.89×109,2.79×109s-1。可以看出能量通过rubrene从Alq3到DCJTB的转移速率是能量直接从Alq3到DCJTB的2.7倍。  
      关键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能量转移;荧光衰减曲线   
      118
      |
      23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81367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 沈方中, 路萍, 邱松, 马於光
      2003, 24(6): 599-601.
      摘要:小分子磷光染料掺杂的聚合物发光器件具有发光效率高、制备工艺简单等优点,但是应该注意小分子染料的聚集与相分离问题,特别是在高掺杂浓度时更应注意防止相分离现象的发生。我们的思路是通过使用聚芴(Polyfluorene,PF)改性后的母体聚合物材料PC(poly[2,7-(9,9-dihexyl fluorene)-co-alt-2,10-(cyclohex-ane-1-spiro-6/-dibenzo[d,f][1,3]dioxepin)]),由于其发光峰位蓝移到紫外区,这就与作为掺杂分子的Ir(PPY)3配合物的吸收匹配得更好,进而达到提高能量转移效率的目的。在此条件下,可以实现较低掺杂浓度的发光,这对降低小分子染料的聚集以及相分离现象的发生是有帮助的。采用的器件结构为ITO/PEDOT:PSS/poly-mer:Ir(PPY)3/Ba/Al。当使用传统PF材料作为母体时,Ir(ppy)3需达到4%的掺杂比例才能实现能量的完全转移,而当采用改进后的PF作为母体时,Ir(ppy)3配合物只需达到0.5%的掺杂比例就能实现能量的完全转移,改进后的器件掺杂比例大幅度降低。  
      关键词:有机电致发光;磷光染料;聚合物;宽禁带半导体   
      100
      |
      163
      |
      1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82190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界面激基复合物的形成

      朱文清, 郑新友, 吴有智, 丁邦东, 蒋雪茵, 张志林, 许少鸿
      2003, 24(6): 602-605.
      摘要:在ITO/TPD/:PBD/Al双层器件中,电致发光光谱相对于TPD和PBD的荧光光谱有明显的红移。根据对TPD、PBD和TPD:PBD等量混蒸膜的PL激发光谱及电致发光光谱的研究,认为在TPD和PBD的界面产生了激基复合物。另外,该器件发射光谱既有TPD的成分也有激基复合物的成分,并且随着电流的改变,两者的相对强度发生变化。在电流密度增大时,峰值波长向长波方向移动,器件发光颜色由白光变为黄绿光。根据器件能级关系,说明了相关的现象。  
      关键词:有机界面;激基复合物;电致发光   
      127
      |
      120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81398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 一种简便测定有机电致发光材料能级的电化学方法

      丁邦东, 张积梅, 朱文清, 郑新友, 吴有智, 蒋雪茵, 张志林, 许少鸿
      2003, 24(6): 606-611.
      摘要:有机电致发光材料能带的准确测定对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研究至关重要。电化学方法(如循环伏安法)是表征有机材料的HOMO能级的简单而被广泛采用的方法。通常所用循环伏安法存在用料多、数值确定不明显等方面的缺点,因此我们改进了上述方法,将待测定材料在工作电极上成膜,采用线性扫描伏安法直接测定氧化电流起峰位置而得到其HOMO能级。再结合光谱数据就可以计算出材料的LUMO能级。研究表明该方法用料量少、快速、简便。  
      关键词:有机电致发光材料;HOMO能级;电化学;测定   
      100
      |
      112
      |
      1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82202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共聚物的制备和性能

      杨坚, 吴宏滨, 侯琼, 黄飞, 阳仁强, 杨伟, 曹镛
      2003, 24(6): 612-615.
      摘要:采用Suzuki方法合成了9,9-二辛基芴与萘并硒二唑的两种无规共聚物并研究了其紫外光谱、光致发光和电致发光性能。两种聚合物的电致发光波长为650~666nm,均为发饱和红光的LED材料,其电致发光外量子效率最高达到了1.05%。随着共聚物中萘并硒二唑含量的增加,共聚物的光致发光和电致发光的发射波长均有少量红移。证明了根据共轭高聚物链内能量转移原理,在聚芴链中引入不同含量的窄带隙杂环单元可实现对聚芴发光颜色的调节。  
      关键词:9;9-二辛基芴;萘并硒二唑;共聚物;电致发光   
      91
      |
      87
      |
      1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81497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 Eu3+掺杂的PMMA-络合物体系的发光特性

      张国斌, 陈彪, 戚泽明, 陈永虎, 梁浩, 张其锦, 施朝淑
      2003, 24(6): 616-619.
      摘要:研究了聚甲基丙烯酸甲脂PMMA-Eu(DBM)3(phen)和PMMA-辛酸铕体系的发光特性。已有的结果表明,聚甲基丙烯酸甲脂PMMA-Eu(DBM)3(phen)体系具有较高的色纯度,Eu3+的主发射峰几乎只有613nm(Eu3+5D07F2)被观测到,其发射强度比PMMA-辛酸盐体系的高一个量级,是潜在的高效稀土红光材料。  
      关键词:PMMA;Eu(DBM)3(phen);辛酸铕;发光特性   
      96
      |
      86
      |
      2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81466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 铜配合物的光物理与电致发光性能

      何琳, 马於光, 沈家骢
      2003, 24(6): 620-623.
      摘要:以中心原子为铜的磷光材料Cu4(C≡Cph)4L2[L=1,8-bis(diphenylphosphino)-3,6-dioxaoctane](简称Cu4)作为掺杂材料,选用空穴传输材料聚乙烯基咔唑(PVK)为母体材料,制作结构为ITO/Cu4:PVK/TAZ/Mg:Ag/Ag的双层器件,其发光颜色随掺杂的变化而改变,在较高掺杂浓度的条件下,可观察到单纯Cu4的发光,即实现了单重态到三重态的能量转移。着重讨论了主客体材料间的能量转移过程,并研究了影响器件效率的外界因素如氧气的猝灭对Cu4发光强度的影响。  
      关键词:磷光材料;掺杂体系;Cu4;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   
      100
      |
      99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82237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 多晶硅TFT有源OLED两管像素电路的研究

      司玉娟, 陈新发, 杨晓萍, 刘式墉
      2003, 24(6): 645-649.
      摘要:在采用精确的模型基础上,利用AIM-Spice软件对有源OLED poly-Si薄膜晶体管(TFT)驱动电路和1×4矩阵电路进行分析研究。最后得到合理的电路参数,使OLED能够达到一定的显示亮度要求。在每帧时间内维持电流恒定,并且在时变的灰度信号作用下能够良好地跟踪响应,最大程度上消除了TFT的一些非线性特性对OLED驱动电流的影响。为OLED显示器像素驱动电路的设计、参数选取、性能分析等提供依据。  
      关键词:OLED像素驱动电路;有源矩阵有机电致发光显示;AIM-Spice;p-Si薄膜晶体管;仿真分析   
      125
      |
      100
      |
      4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82222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稀土和过滤族离子的发光

    • Er3+掺杂铌磷酸盐玻璃材料的光谱性质

      张国有, 谢宜华, 赵晓霞, 王芳, 王晓君, 许武
      2003, 24(6): 624-631.
      摘要:采用熔融猝灭方法制备了掺杂不同浓度Er3+离子的铌磷酸盐玻璃材料,测量了该材料的吸收光谱、发射光谱和荧光寿命。计算了在该玻璃材料中Er3+的光学跃迁强度参数,同时计算了部分能级之间光学跃迁的振子强度、跃迁几率以及辐射跃迁寿命。应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了4I13/2→I15/2受激发射截面,结果证明存在的自吸收很小。荧光寿命随浓度的变化关系表明,4I13/2能级的能量传递是电偶极类型的,同时证明在低浓度下该能级的量子效率接近100%。所有这些研究结果表明,该材料可能成为新的集成光学器件材料的候选者。  
      关键词:磷酸盐玻璃;光谱;光学跃迁;荧光衰减   
      118
      |
      60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81414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半导体发光激光和光电性质

    • MOCVD生长InP/GaInAsP DBR结构及相关材料特性

      蒋红, 金亿鑫, 缪国庆, 宋航, 元光
      2003, 24(6): 632-636.
      摘要:采用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MOCVD)法InP衬底上成功地制备了GaxIn1-xAsyP1-y/InP交替生长的分布布喇格反射镜(DBR)结构以及与之相关的四元合金GaxIn1-xAsyP1-y和InP外延层。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低温光致发光(PL)光谱等测量手段对材料的物理特性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InP衬底上生长的InP外延层和四元合金GaxIn1-xAsyP1-y外延层77K光致发光(PL)谱线半峰全宽(FWHM)分别为9.3meV和32meV,说明形成DBRs结构的交替层均具有良好的光学质量。X射线衍射测量结果表明,四元合金GaxIn1-xAsyP1-y外延层与InP衬底之间的相对晶格失配仅为1×10-3。GaxIn1-xAsyP1-y/InP交替生长的DBR结构每层膜的光学厚度约为λ/4n(λ=1.55/μm)。根据多层膜增反原理计算得出当膜的周期数为23时,反射率可达90%。  
      关键词: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InP/GaInAsP;分布布喇格反射结构   
      109
      |
      96
      |
      1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82148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 发光二极管光、色测试系统

      关中素
      2003, 24(6): 642-644.
      摘要:为适应特殊照明用白光发光二极管(white light-emitting diode以下缩写为WLED)研制开发的需要,设计加工了Φ100mm的积分球,通过光纤与现有的荧光分光光度计测量单元耦合,构成LED光、色测试系统。该系统首先给出LED的相对光谱功率分布,据此计算出LED的总光通量等光、色参数。这种方法避免了用一般光度计测总光通量时必须进行色修正的麻烦,也避免了因色修正不充分所带来的较大误差。  
      关键词:LED;积分球;相对光谱功率分布;色修正   
      89
      |
      5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81444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纳米和无定型材料的发光

    • 罗丹明6G/MCM-41纳米复合物的发光蓝移

      赵丹, 秦伟平, 张继森, 秦冠仕, 吴长锋, 刘晃清, 林海燕, 许武
      2003, 24(6): 637-641.
      摘要:介孔分子筛MCM-41具有规则排列的纳米量级的孔道,可以作为宿主封装其他材料。利用这一性质,将激光染料罗丹明6G分子封装在介孔分子筛MCM-41中形成了纳米复合物。用透射电镜、小角度X射线衍射和荧光光谱等方法对纳米复合物的性质进行了分析。用波长为480nm的光对纳米复合物进行激发,得到的发光峰为531nm。与无限稀罗丹明6G乙醇溶液的发光峰相比,这一发光峰有15nm的蓝移和明显的宽化。我们认为当罗丹明6G分子封装在MCM-41的介孔中时,罗丹明6G分子与介孔分子筛孔道表面分子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包括氢键、静电吸引等),导致电子云被局域在具有较强吸引力的分子筛表面原子周围,引起激发态能量升高,发光峰蓝移。  
      关键词:纳米复合物;罗丹明6G;介孔分子筛;发光   
      107
      |
      76
      |
      2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82271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其他

    • 金属UV光敏薄膜的实验研究

      吴奎, 端木庆铎, 姜德龙, 王国政, 高延军, 李野
      2003, 24(6): 650-653.
      摘要:介绍了金属Au和Al薄膜的制备方法,研究了其UV光电发射特性,并做了寿命实验,给出了在真空中以及放在大气中光电发射衰减的情况。指出了其在大气中达到一个稳定值之后,再反复多次暴露于干燥大气时仍存在一个稳定光电发射周期的特点,可长达数月。金属薄膜有一个最佳膜层厚度,这与光电发射逸出深度、膜层结构等密切相关。近年来光电子成像器件发展非常迅速,急需光电发射均匀的面电子源,因此在微通道板的特性测试和像管的动态模拟中,Au和Al金属薄膜成为被优选的对象。  
      关键词:薄膜光电阴极;光电发射;寿命   
      82
      |
      67
      |
      2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82259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 微球板电子倍增器基体制备技术研究

      王新, 富丽晨, 吴奎, 王国政, 端木庆铎, 李野, 姜德龙, 田景全
      2003, 24(6): 654-658.
      摘要:新型微球板电子倍增器和微通道板相比具有高增益、无离子反馈、制备简单、造价低廉等优点。介绍了微球板电子倍增器的工作原理、特点和广阔的应用前景。由于微球板基体的形成技术是微球板制备的关键技术,论文从理论上研究了微球板基体烧结过程中的烧结速率。并采用自行设计组分的高铅玻璃,用立式炉成珠设备进行了玻璃微珠的制备,探索了微球板制备过程中玻璃微珠的分级技术、微球板电子倍增器基体成型工艺和技术。制备出基本满足要求的微球板电子倍增器基体。给出了制造的样品和文献上样品结构的SEM对比照片,最后对实验过程中的一些现象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实验的结论。  
      关键词:微球板;微通道板;烧结   
      95
      |
      107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81452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