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03年第24卷第5期

      研究论文

    • 聚合物/磷光复合体电致发光进展

      夏虹, 邱松, 林栋, 马於光, 沈家骢
      2003, 24(5): 443-449.
      摘要:聚合物/磷光复合体电致发光是近几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新兴领域。从主客体材料的特点、发光机理、器件结构几个方面综合阐述了该领域的研究概况。磷光材料在发光过程中可以利用单线态和三线态激子,理论上内量子效率达到100%,这类材料的使用成为提高器件效率的主要途径之一。聚合物母体的选择应满足能量匹配原理,并且应具有良好的载流子迁移性质。所有的磷光材料都能作为客体使用,这方面聚合物母体优于小分子母体。另外,枝化及高分子化的磷光材料既能抑制自猝灭,又能保证有效的能量转移,是一类大有前途的新型发光材料。由于器件的电致发光包括Föster能量转移和载流子直接在客体上复合两种机理,而磷光材料激发态的特点是长寿命,因此设计器件结构时应考虑激子的相互作用与猝灭问题。  
      关键词:聚合物;磷光材料;电致发光   
      95
      |
      178
      |
      1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82057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 蓝色发光材料DPVBi掺杂DCJTB发光性质的研究

      郑新友, 朱文清, 吴有智, 丁邦东, 蒋雪茵, 张志林, 孙润光, 许少鸿
      2003, 24(5): 450-454.
      摘要:对蓝光材料DPVBi掺杂红光染料DCJTB的发光性质进行了研究。首先研究了DPVBi掺杂不同质量浓度DCJTB的光致发光,当掺杂质量浓度为0.1%时,光致发光得到白光(色度x=0.36,y=0.34)。基于光致发光的实验结果,以DPVBi掺杂不同质量浓度DCJTB作发光层,制备了结构为ITO/CuPc/NPB/DPVBi:DCJTB/Alq3/LiF/Al的器件,当掺杂质量浓度为0.08%时器件实现了白色发光(色度为x=0.5,y=0.32)。研究了该白光器件的电致发光性质,白光器件在14V时达到最高亮度7822cd/m2,在20mA/cm2电流密度驱动下的亮度为489cd/m2,最大流明效率为1.75lm/W。  
      关键词:蓝色发光材料DPVBi;红光染料DCJTB;掺杂;发光性质   
      101
      |
      99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82803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 电场作用下聚对苯亚胺中的激子行为

      张勇, 余万伦
      2003, 24(5): 455-458.
      摘要:从扩展的Ginder-Epstein(GE)模型出发,计入静电场,数值模拟了有限长开链聚对苯亚胺(pernigrani-line-base)中的激子态。计算表明,当场强为零时,激子是自陷(self-trapped)束缚的极化子激子;随着电场强度的增加,缺陷将沿电场方向发生移动(无论正反向施以电场);而当E≥3.6×104V/cm时,激子被静电场解离,形成正、负极化子而束缚在链端。本文关于零电场和强电场时的激子行为与李蕾,傅柔励等人关于m-LPPP等电致发光材料的结果十分相似,但在弱电场时,并未出现预料中的极化,疑与本文引用的模型有关。  
      关键词:聚对苯亚胺;电场;自陷束缚激子   
      96
      |
      69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82108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 有机薄膜器件负电阻特性的影响因素

      许鑫华, 韩明川, 印寿根
      2003, 24(5): 459-464.
      摘要:研究了影响有机染料掺杂聚合物薄膜器件负电阻特性的因素,为探索有机负电阻的机理提供实验依据。实验中制备了多种有机染料掺杂聚合物薄膜器件,研究了有机小分子染料、聚合物基体、薄膜组成及厚度、ITO和聚苯胺阳极等对有机染料掺杂聚合物薄膜器件负电阻特性的影响。在室温、大气环境下,所制备的多种有机染料掺杂聚合物器件在所加电压为3~4V时,观察到明显的负电阻特性,电流峰谷比最大约为8。负电阻现象及峰谷比的大小受膜厚和器件的结构、制备工艺等影响。提出用负电阻和二极管并联组成的等效电路模型解释影响负电阻特性的因素,认为负电阻特性与载流子的不平衡注入有关。在此基础上设计、合成了主链含二唑电子传输基团的可溶性聚对苯撑乙烯衍生物,该聚合物兼具空穴和电子传输功能,在空气中具有较稳定的N型负电阻特性。进一步控制相关材料和工艺条件,有可能得到易于控制的负阻效应,开发出新型的有机负电阻器件。  
      关键词:有机负电阻;有机染料;掺杂;聚合物;有机发光器件   
      84
      |
      113
      |
      1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82134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 烷氧取代聚对苯乙炔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电致发光性能

      白永林, 韦玮, 刘俊锋
      2003, 24(5): 465-468.
      摘要:用脱氯化氢法制备了可溶性烷氧取代聚对苯乙炔衍生物,聚(2-甲氧基-5-丁氧基)对苯乙炔(PMOBOPV)、聚(2-甲氧基-5-辛氧基)对苯乙炔(PMOOOPV),该反应具有较高的产率,并且产品具有很好的溶解性和成膜性,同时对其薄膜进行了扫描电镜分析。利用所合成的PPV衍生物制作了单层及不同结构的多层器件,测试了它们的电致发光性质,同时研究了不同条件对器件的起亮电压、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制作的器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单层器件的起亮电压约为4V,发光峰在580nm处。  
      关键词:PPV;脱氯化氢反应;合成;电致发光;器件   
      80
      |
      9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81259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 贺庆国, 黄红敏, 蔺洪振, 白凤莲
      2003, 24(5): 469-472.
      摘要:利用A2+B3反应,合成了带有空穴传输基团——三苯胺为联接单元,以1,3,5-三苯基苯为核的超支化聚合物(TPA-TPP),并对这类聚合物的合成方法、结构、光物理性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通过溶剂效应观察到了TICT(分子内电荷转移态),发射谱为宽而无结构的带谱,且发射波长随溶剂极性的增大而明显红移。因而可利用此特性来调节发光波长。研究结果表明,以三苯基苯为核,引入三苯胺基团作为连接基团,加大了空间位阻,使由溶液到固体膜状态的发射光谱红移减小。  
      关键词:超支化共轭聚合物;空穴传输基团;TICT;三苯基苯   
      80
      |
      97
      |
      2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82821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 以Liq作为电子注入层的高效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吴有智, 郑新友, 朱文清, 丁邦东, 孙润光, 蒋雪茵, 张志林, 许少鸿
      2003, 24(5): 473-476.
      摘要:利用Liq(8-hydroxy-quinolinato lithium)作电子注入层,制备了结构为ITO(indium tin oxide)/TPD(N,N′-diphenyl-N,N′-bis(3-methylphenyl)-1,1′biphenyl-4,4′diamine)/Alq3(tris-(8-hydroxy-quinolinato)aluminum)/Liq/Al的电致发光器件。实验表明,以Liq作为电子注入层器件的效率约为无Liq器件的5倍。其原因可归于Liq在金属铝电极与Alq3有机层之间产生偶极层,从而形成铝与有机层间的欧姆接触,使电子注入效率大幅提高。  
      关键词:8-羟基喹啉锂;TPD;8-羟基喹啉铝;有机电致发光;电致发光效率   
      117
      |
      190
      |
      1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83074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 多色高分子薄膜电致发光器件

      高维先, 黄文波, 韩绍虎, 莫越奇, 杨伟, 彭俊彪
      2003, 24(5): 477-480.
      摘要:采用多层高分子发光层和电极层结构实现了在同一ITO基片上产生红、绿、蓝三基色发光.得到电压阈值分别为:蓝色:2.5V,绿色:2.5V,红色:1.8V;发光量子效率:蓝色:2.5%,绿色:1.7%,红色:1.2%;色度坐标分别为:蓝色:(0.16,0.16),绿色:(0.34,0.58),红色:(0.60,0.39).这种多层薄膜结构可能成为实现高分子彩色发光显示的新途径.  
      关键词:高分子;电致发光;多色发光   
      89
      |
      12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82070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 8-羟基喹啉合镁作为发光层的明亮电致发光器件

      叶剑清, 谢国伟, 黄伟国, 李嘉文, 石建新, 龚孟濂
      2003, 24(5): 481-484.
      摘要:以氯化镁与8-羟基喹啉反应合成了8-羟基喹啉合镁配合物,用元素分析、热重分析和红外吸收光谱分析确定了其组成为Mg(C9H7NO)2·2H2O.结果表明,该配合物是热稳定性高、升华性好、光致发光性能优良的蓝绿色发光材料;以该配合物作为发光层和电子传输层,用真空镀膜法得到了结构为ITO/TPD/Mgq2/Al的明亮的蓝-绿色电致发光器件.  
      关键词:8-羟基喹啉合镁;有机电致发光;发光器件   
      121
      |
      119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82117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 四核苯甲酸锌配合物的合成与发光性质

      尹明彩, 王驰伟, 孙聚堂
      2003, 24(5): 485-488.
      摘要:通过将流变相反应制得的苯甲酸锌Zn(C6H5CO2)2热解得到了具有无限延伸三维结构的超分子化合物四核苯甲酸锌Zn4O((C6H5CO2)6,并对其发光性质、发光机理及其与结构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属于单斜晶系,Ia-3d空间群,它具有很大的晶胞,晶胞参数为:a=41.0063(18)Å,V=68953(5)Å3,Z=48.该化合物在紫外或可见光的激发下(λex=330,460nm),可以发出类似于Zn4O((CH3CO2)6的较强荧光(λem=530nm),该发射带属于pπ*(L,O2-)→4(Zn2+)的配体-金属的电荷迁移跃迁发射(LMCT).分子中4个Zn原子与中心O原子及配体的相互作用,尤其是Zn4O四面体、OZn4O12八面体结构的存在对该发射带的产生起了重要作用,决定了该化合物的发光性质.  
      关键词:苯甲酸;锌;四核配合物;合成;发光   
      87
      |
      148
      |
      1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83062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 溶剂效应对发光聚合物性能的影响

      吴英, 刘冬, 田文晶, 李敏
      2003, 24(5): 489-492.
      摘要:以共轭聚合物MEH-PPV和DD-PPV为研究对象,利用UV-Vis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了它们在不同溶剂中及固体膜状态下的发光性质,探索了聚合物的微观结构与其发光性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由于聚合物在固体膜状态下较溶液状态有紧密的排列,因此其UV-Vis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与溶液相比发生了较大的红移;相同主链的聚合物,侧链取代基的电负性减弱,可使UV-Vis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发生蓝移;在混合溶剂中,由于每种溶剂对聚合物的溶解能力不同,而使两种构象共存于溶液中,因此在不同配比的混合溶剂中,聚合物的吸收光谱发生相应的变化.  
      关键词:发光聚合物;溶致变色效应;UV-Vis吸收光谱;荧光光谱   
      109
      |
      147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81354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 苯-烷氧基苯有机共轭聚合物的光致发光性能

      荣华, 佟拉嘎, 郭生, 吉野胜美
      2003, 24(5): 493-496.
      摘要:介绍了4种新型发光材料苯-烷氧基苯共聚物的合成方法,材料的VU-Vis吸收光谱及其薄膜和溶液的光致发光性能。用电化学掺杂方法测定了其能带结构,并讨论了烷氧基侧基长度对高聚物发光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这4种高聚物在紫外光激发下均发蓝光,π-π*跃迁(Eg)值为3.2-3.3eV,烷氧基中碳原子数为10个左右时发光强度最高。  
      关键词:苯-烷氧基苯共聚物;光致发光;能隙   
      91
      |
      123
      |
      1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82045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 固相热分解法合成非晶ZnO及其表征

      王志军, 王之建, 李守春, 李玉琴, 元金山
      2003, 24(5): 497-500.
      摘要:通过固相热分解法合成了ZnO粉末,通过XPS,TEM,XRD及红外光谱分析表明,所合成的物质为非晶ZnO,其基本结构为ZnO·H2O。测量了非晶ZnO的光致发光(PL)光谱,观测到非常强的紫外发射,几乎没有可见发射,说明通过固相热分解法合成的非晶ZnO是一种非常有研究价值和研究意义的新型紫外半导体材料。  
      关键词:固相热分解;ZnO;非晶;强紫外发射   
      107
      |
      10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81313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 柱形量子线中极化子的电子与LO声子之间相互作用能

      丁朝华, 肖景林
      2003, 24(5): 501-504.
      摘要:采用变分法,研究了柱形量子线中在考虑电子与LO声子相互作用的情况下,极化子在基态时系统的能量以及电子-LO声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能。数值计算结果表明:随着柱形量子线截面半径的减小,基态能量和电子-LO声子相互作用能的绝对值都增大。  
      关键词:量子线;极化子;基态能量;电子-LO声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能   
      102
      |
      104
      |
      3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81303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 Eu3+掺杂硼酸盐晶体及玻璃材料的光谱性质

      林海燕, 李殿超, 秦伟平, 张继森, 吴长锋, 秦冠仕, 赵丹, 刘晃清
      2003, 24(5): 512-516.
      摘要:控制不同的烧结条件,制备了Eu3+掺杂La2O3-3B2O3体系的晶体及玻璃材料。在这两种组分相同但物相不同的基质中,Eu3+离子表现出不同的光谱性质。通过对比两种材料的发射光谱、声子边带、电荷迁移带及荧光寿命,讨论了Eu3+离子周围局域结构的改变对其发光性质的影响。  
      关键词:硼酸盐;Eu3+离子;光谱性质;局域结构   
      132
      |
      214
      |
      5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81336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 Mn4+在尖晶石和钙钛矿相关结构铝酸盐中的发光

      蒋凯, 余兴海, 叶明新, 黄玮石, 黄京根
      2003, 24(5): 517-522.
      摘要:Mn4+在MgAl2O4,ZnAl2O4和LiAl5O8等尖晶石结构中的发光呈现很大的差异。在LiAl5O8中,Mn4+的发射光谱由一个660nm线峰叠加在一个带谱上构成。前者是由于2E→4A2跃迁,后者可归于声子副带发射。跃迁具有中等的强度。而在MgAl2O4中Mn4+的发光很弱,在ZnAl2O4中几乎观察不到Mn4+的发射。这种差异是由于它们在微结构上的差异和组分元素的不同而引起的。钙钛矿相关结构稀土正铝酸盐LaAlO3和GdAlO3中,Mn4+离子发射分别呈现2个和3个线峰,位于深红色区间。这些线峰可归于2E→4A2跃迁和声子参与的发射。Mn4+的激发光谱均有两个带组成,一个在300nm附近的UV区,另一个位于500nm附近的可见区。前者为Mn4+→O2-的电荷迁移带,后者为Mn4+4A24T2跃迁。Mn4+在LaAlO3和GdAlO3中的晶场强度参数Dq分别为2000cm-1和2040cm-1。  
      关键词:发光;Mn4+;铝酸盐;尖晶石;钙钛矿   
      136
      |
      135
      |
      4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81245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 BAM荧光粉表面包膜处理及其发光性能

      马林, 胡建国, 王惠琴, 徐燕
      2003, 24(5): 523-526.
      摘要:为改进稀土三基色荧光粉尤其是BAM荧光粉的光衰问题,采用铝溶胶对BAM荧光粉粉体进行表面处理,获得了包覆氧化铝膜层的BAM粉。以SEM,XPS等方法对其表面形貌和组分进行测试。包覆率达到90%左右,且包覆膜层稳定。以未经包膜处理的BAM荧光粉作对照进行发光性能测试,测得包膜BAM粉的热稳定性得以改善,制成单色灯燃点试验后的光衰小于对照样品。对荧光粉表面吸附沉积的汞量变化进行检测,包膜BAM粉的含汞量小于未经包膜处理的对照样品。结果表明:对荧光粉进行表面包膜处理以保护粉体、提高热稳定性、降低光衰的研究工作是具有实际意义的。  
      关键词:荧光粉;包膜;光衰;铝溶胶   
      117
      |
      89
      |
      6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82097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 掺杂Eu3+离子LaPO4的合成及其发光特性研究

      杨水金, 袁良杰, 孙聚堂
      2003, 24(5): 527-530.
      摘要:采用固相反应法合成了掺杂Eu3+离子的LaPO4,并用X射线粉末衍射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XRD数据经计算机处理表明:LaPO4属单斜晶系,晶胞参数a=6.84Å,b=7.08Å,c=6.46Å,β=103.85°,属P21/n(No.14)空间群。测定了其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光谱数据表明:在掺杂Eu3+离子的LaPO4荧光体中,基质LaPO4的电荷迁移激发态的能量能有效地传递到Eu3+离子,说明基质LaPO4本身对发光有贡献。位于592,612nm附近的2个发射峰均出现劈裂现象,即有2个5D07F1(590,594nm)、2个5D07F2(610,614nm)发射峰,说明掺杂的Eu3+离子在LaPO4晶体中有着不相同的配位环境,推测Eu3+离子处于D2dD3对称格位。  
      关键词:LaPO4;Eu3+;发光;合成   
      88
      |
      105
      |
      5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82084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 FCVAD合成Ta-C(N)薄膜及其Raman和XPS分析

      王广甫, 张荟星
      2003, 24(5): 535-539.
      摘要:掺N非晶金刚石Ta-C(N)薄膜是合成β-C3N4研究中出现的一种新型固体薄膜材料,近年来由于其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我们用磁过滤阴极真空弧等离子体沉积(FCVAD)方法在不同N2分压下,在Si衬底上合成了Ta-C(N)薄膜。Raman和XPS分析表明Ta-C:N薄膜中的N主要以C—N的方式与C结合。N2分压越大,N/C原子比越高,最高可达31.1%。但同时sp3键含量越低,并且合成Ta-C:N薄膜的速度越慢。  
      关键词:磁过滤阴极真空弧沉积;Ta-C(N)薄膜   
      97
      |
      89
      |
      2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81327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 聚合物基片对柔性有机发光器件性能的影响

      赵俊卿, 韩圣浩, 解士杰, 姜雪宁, 夏广瑞, 叶丽娜
      2003, 24(5): 540-544.
      摘要:以聚合物基片柔性ITO膜为透明电极,制备了ITO/TPD/Alq3/Al结构柔性有机发光器件,并与在相同条件下制备的玻璃基片相同结构器件作了比较。研究了不同基片对有机材料及器件性能的影响,指出选择不易吸湿、耐温高、热胀系数小的聚合物材料,提高柔性ITO膜的附着力和导电性,结合柔性ITO膜的具体特性,优化有机层的蒸镀条件,是提高柔性有机发光器件发光亮度和稳定性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有机发光器件;ITO;基片;柔性   
      92
      |
      9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81272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稀土发光材料

    • K2YF5:Tm3+单晶的光谱和能级结构

      李云峰, 尹民, 董宁, Makhov V N, Khaidukov N M, Krupa J C
      2003, 24(5): 505-511.
      摘要:在12K的温度下,测量了水热法生长的K2YF5:Tm3+单晶的发射和吸收光谱,分析了高掺杂样品中Tm3+离子间的交叉弛豫行为。用最小二乘法对实验能级进行拟合计算,得到了较好的均方差:18cm-1。此外,文中还给出了K2YF5:Tm3+共振激发下1D21G4能级寿命的测量结果,并分析和讨论了掺杂量对能级寿命的影响。  
      关键词:光致发光;晶场分析;K2YF5:Tm3+   
      116
      |
      27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82027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 Y2O3:Eu3+纳米晶与体材料在高分辨光谱上的显著区别

      彭洪尚, 宋宏伟, 陈宝玖, 王绩伟, 吕少哲, 黄世华
      2003, 24(5): 531-534.
      摘要:报道了Y2O3:Eu3+纳米晶与体材料在光谱上的显著区别。除了相同于Y2O3:Eu3+体材料在580.6nm处的激发峰外,Y2O3:Eu3+纳米晶在579.9nm处出现了一新的较宽激发线。并且,该激发线的寿命要稍短于580.6nm的激发线。579.9nm激发线被归因于靠近纳米晶表面的Eu3+的发光。纳米晶中存在大量的表面缺陷,表面的晶体场因而发生退化,从而使得4f组态的电子能级发生移动。  
      关键词:Y2O3:Eu3+纳米晶;表面态;高分辨光谱   
      91
      |
      8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81288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