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1999年第20卷第3期

      论文

    • 8-羟基喹啉铝的荧光老化机制

      于贵, 申德振
      1999, 20(3): 189-193.
      摘要:报导了8-羟基喹啉铝(Alq3)在紫外光照射下发生荧光猝灭的机制,测量了Alq3在光照射前后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红外吸收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了紫外光照射后Alq3分子结构变化,证明了产生结构变化的根源是空气中水与Alq3发生了化学反应,对Alq3的荧光老化机制提出了可能的解释.  
      关键词:荧光猝灭;Alq3;光致发光   
      85
      |
      91
      |
      2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70885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 铕(Ⅲ)多核配合物的形成及其荧光增强效应

      刘德文, 闫爱华, 吴爱萍
      1999, 20(3): 194-199.
      摘要:利用荧光增强效应合成了铕(Ⅲ)异多核固体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等离子体发射光谱、红外光谱、荧光光谱等测试手段研究了配合物的组成、结构和发光性质.结果表明增强离子Gd3+、La3+和Y3+离子的加入能显著的提高配合物中Eu3+中心的发光强度,这种荧光效应能减少较为昂贵的铕在配合物中的用量,从而降低产品的成本.  
      关键词:铕(Ⅲ)异多核配合物;敏化效应;稀土   
      79
      |
      195
      |
      9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71233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 半无限晶体中表面极化子的特性

      李子军, 刘亚民, 肖景林
      1999, 20(3): 200-206.
      摘要:研究半无限晶体中表面极化子的特性.采用L.L.P方法导出了表面极化子的有效哈密顿量、有效质量和声子之间相互作用的能量,讨论了电子在反冲效应中发射和吸收不同波矢声子之间相互作用对表面极化子性质的影响.  
      关键词:表面极化子;声子之间相互作用;有效质量   
      86
      |
      78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71213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 掺铒硫化锌薄膜的结构与发光

      柳兆洪, 陈谋智, 王余姜, 孙书农, 黄美纯
      1999, 20(3): 207-211.
      摘要:对硫化锌未灼烧的原粉、灼烧两次的粉料及分舟热蒸发研制的掺铒硫化锌电致发光薄膜器件,用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发光亮度测试技术,测量硫化锌原粉、粉料、薄膜的表面及内部构态,获得微晶薄膜构态与发光中心浓度和发光亮度关系的信息.薄膜多晶的沉积有择优取向的趋势;对(311)、(400)这些高指数的晶面,置换需要的能量相对较小,稀土较容易置换这些晶粒格点上的Zn2+,形成稀土发光中心;高指数的晶面上的晶粒尺寸如增大,它的发光强度将增强.  
      关键词:电致发光;微晶薄膜;发光中心   
      91
      |
      11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70810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 羊亿, 申德振, 杨宝均, 张吉英, 于广友, 范希武
      1999, 20(3): 212-216.
      摘要:提出结合Cd(OH)2选择性包覆与光分解腐蚀法缩小CdS纳米微粒的尺寸分布,并通过对CdS纳米微粒发射光谱的研究证实了这一设计思想.以多聚磷酸钠(HMP)为稳定剂合成CdS纳米微粒,再通过CdZn2+与OHZn-的选择性包覆在大粒径的CdS纳米微粒表面形成一层Cd(OH)2,然后溶液置于日光下辐照处理,数天后,未经包覆的小粒径CdS纳米微粒被日光腐蚀分解,溶液中只剩下被Cd(OH)2包覆的大粒径CdS纳米微粒,这样即可达到缩小CdS纳米微粒尺寸分布的目的.  
      关键词:纳米微粒;尺寸分布;选择性包覆;光分解腐蚀   
      103
      |
      6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71260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 梁兆颜, 闫石, 马凯, 黄锡珉, 谢景力, 张彦杰, 田颜清, 赵英英, 张金宝
      1999, 20(3): 217-223.
      摘要:通过实验研究了光聚合物材料聚甲基丙烯酸肉桂酰氧基乙酯(CEMC)的光化学反应过程,以及对液晶材料LC-6710A的取向能力.通过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了取向层表面在光化学反应前后的变化,测量了光控取向膜液晶盒中液晶分子的预倾角及单面光控取向扭曲向列液晶显示器(TNLCD)的电光特性和时间响应特性曲线,研究了液晶分子排列取向的机理.  
      关键词:光控取向;光化学;液晶;排列取向   
      107
      |
      72
      |
      2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70850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 Dy3+掺杂的氟锆酸盐玻璃的光谱性质

      张军杰, 张龙, 胡和方, 林凤英
      1999, 20(3): 224-229.
      摘要:测量了氟锆酸盐玻璃中Dy3+离子的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根据Dy3+离子的吸收光谱,得到氟锆酸盐玻璃中Dy3+离子的J-O参量Ωt2=3.29×1020cm24=1.56×1020cm26=2.48×1020cm2.据此计算了氟锆酸盐玻璃中Dy3+离子的发射特性.计算了Dy3+离子1.3μm发射的6F11/2(6H9/2)→6H15/2跃迁的发射截面σe=0.62×10-20cm-1.讨论了Dy3+离子浓度对其荧光强度的影响,当Dy3+离子掺杂浓度超过1.5mol%时,发生了浓度猝灭效应.  
      关键词:Dy3+离子;氟锆酸盐玻璃;光谱性质   
      90
      |
      68
      |
      1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71192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 红光InAlAs量子点的结构和光学性质

      周伟, 梁基本, 徐波, 龚谦, 李含轩, 刘峰奇, 姜卫红, 江潮, 许怀哲, 丁鼎, 张金福, 王占国
      1999, 20(3): 230-234.
      摘要:利用MBE方法在(001)衬底上成功地生长了密度大、尺寸小、发红光的InAlAs/Al-GaAs量子点结构.通过原子力显微镜观测表明,InAlAs量子点的密度和大小都随覆盖厚度的增加而增大;发现Al原子的表面迁移率决定InAlAs量子点的形貌.光荧光谱证实了量子点的发光峰值在红光范围,并结合形貌的统计得到了量子点的发光峰展宽主要是受量子点的横向尺寸影响.  
      关键词:红光量子点;表面扩散;光荧光   
      106
      |
      122
      |
      1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70907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 纳米ZnS中的自激活发光

      徐春祥, 黄磊, 陆祖宏
      1999, 20(3): 239-242.
      摘要:在水和乙醇体系中分别制备了尺寸在5nm左右的掺杂和未掺杂的ZnS纳米粒子,观察到了所谓自激活发光,在乙醇溶胶体系中这种发光比水溶胶体系中强两个数量级.对这种自激活发光的机理及其与纳米粒子形成过程的关系,表面活性剂的作用等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纳米ZnS;自激活发光;空位;复合   
      114
      |
      101
      |
      4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71275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 CdS/ZnS包覆结构纳米微粒的微乳液合成及光学特性

      羊亿, 申德振, 于广友, 张吉英, 杨宝均, 范希武
      1999, 20(3): 251-253.
      摘要:利用微乳液法合成CdS纳米微粒,并对其进行表面修饰,得到具有CdS/ZnS包覆结构的纳米微粒,以吸收光谱与透射电镜表征其粒度与包覆结构,得到CdS内核的直径为5nm,CdS/ZnS包覆结构总粒径为8~10nm,吸收阈值及发射峰的蓝移起因于量子限域效应.并观测到ZnS的包覆可减弱CdS纳米微粒的表面态发射、增强带边发射、并使带边发射进一步蓝移.  
      关键词:CdS;ZnS;纳米微粒;包覆结构;微乳液   
      105
      |
      88
      |
      3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70794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 镶嵌型纳米锗的制备新方法及其光致发光研究

      徐骏, 陈坤基, 黄信凡, 贺振宏, 韩和相, 汪兆平, 李国华
      1999, 20(3): 262-264.
      摘要:报道了通过热氧化氢化非晶锗硅薄膜和氢化非晶硅/氢化非晶锗多层膜以制备镶嵌于二氧化硅中纳米锗材料的新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在经过氧化处理后,薄膜中的Si与O结合形成氧化硅同时单晶Ge被析出形成了镶嵌型的纳米Ge颗粒;在Ar+激光(488nm)的激发下,观察到了室温下的光致发光现象.发光峰中心位于2.2eV.由多层膜制备出的样品其发光强度相对加强,且半高宽也显著变窄,表明利用多层膜可较好地控制尺寸分布.  
      关键词:纳米锗;多层膜;光致发光   
      156
      |
      100
      |
      1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71176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 多孔硅发光峰温度行为的研究

      李清山, 马玉蓉, 方容川
      1999, 20(3): 265-269.
      摘要:实验研究了多孔硅(Porous Silicon)光致发光峰随测量温度的变化,发现发光峰位随温度的移动与发光峰的能量有关.随温度升高,发光峰波长较长的样品它们的发光峰都移向高能,而发光峰能量较高的样品它们的发光峰都移向低能,发光峰波长位于740nm附近的样品,它们的发光峰与测量温度无关.对上述结果的起源作了讨论.  
      关键词:多孔硅;光致发光;多孔硅发光模型   
      118
      |
      87
      |
      3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70839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 王冠中, 叶峰, 常超, 马玉蓉, 左键, 方容川
      1999, 20(3): 270-273.
      摘要:采用溶液电镀方法在多孔硅表面制备纳米尺寸的银颗粒,测量了不同镀银多孔硅表面吸附的RhB染料分子以及固态的RhB染料的Raman散射谱.在相同的激发强度下,固态RhB染料的Raman散射最弱,而镀银的多孔硅表面具有明显的增强效果(~104).  
      关键词:表面增强Raman散射;多孔硅;染料分子;电镀   
      122
      |
      77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70870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 GaAlAs/GaAs量子阱结构的光致发光研究

      宋晓伟, 李梅, 高欣, 李军
      1999, 20(3): 274-277.
      摘要:阐述了用MOCVD生长的GaAlAs/GaAs梯度折射率分别限制量子阱结构及其光学性质.样品经高分辨率光致发光(PL)测试显示,在10K下对于8nm的单量子阱,通过激发产生的荧光光谱半峰宽(FWHM)为6.2nm,同时具有较高的强度.表明量子阱结构具有陡峭的界面;另外还观察到,X(e-hh)峰值位置相对于激发能级的移动.测试结果表明,样品质量符合设计要求,结果令人满意.  
      关键词:GaAlAs/GaAs;量子阱;光致发光   
      162
      |
      78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71166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 导板光互连光斑位置偏移的研究

      梁国栋, 余晓敏, 徐迈
      1999, 20(3): 278-281.
      摘要:随着人们对信息处理与交换速度和容量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出现了光互连.它具有并行处理、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空间频带宽、串音小和能量损耗低等优点,因此它在光计算机和信息处理领域中成为越来越吸引人的课题[1~4]提出光电结合的计算机系统.实现光-电混合计算.  
      关键词:互连光斑;位置偏移;全息光栅   
      100
      |
      7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71202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 激光电视动态校靶靶标研制

      何大伟, 郑岩
      1999, 20(3): 282-284.
      摘要:目前,国外在航空火控系统中,以英、美两国最为先进,美国研制了各种红外吊舱,尤以蓝天吊舱为代表,它集合雷达,前视红外,激光测距与指示,编码制导跟踪为一体.美国蓝天吊舱中,只设计激光和前视红外的组合系统和动态校靶系统,没有牵涉到激光与电视的组合问题,吊舱系统中靶标采用紫外激发磷光体,当激光照射磷光体时,使得靶标照射处亮度骤然下降,再被电视接收后进行校靶.首次研制并采用上转换材料为动态校靶系统提出一种新的校靶方案.  
      关键词:上转换;稀土氟化物;响应时间   
      90
      |
      70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71225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稀土发光材料

    • 含ZnS:Mn2+纳米晶玻璃中Mn2+三种格位态的EPR研究

      刘俊业, 刘春旭, 李丹, 窦恺, 许武, 虞家琪, 郑荧光
      1999, 20(3): 235-238.
      摘要:通过对ZnS:Mn2+不同含量的钠硼硅玻璃发光和激发光谱测量,发现Mn离子可能占据替位(Mn2+)Sub和间隙(Mn2+)int两种格位.进一步的电子顺磁共振(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EPR)实验证实了这一判断,并从EPR谱确认(Mn2+)Sub,(Mn2+)int和Mn团三种格位态的存在.观测到g因子和超精细结构(HFS)常数随纳米晶粒径的减小而增大.这可能是由于量子限域效应下ZnS的sp3和Mn的3d5电子态杂化和表面态所引起的.  
      关键词:纳米复合体;EPR谱;g因子和超精细结构常数   
      140
      |
      101
      |
      1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70778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 ZnS:Cu水溶胶的光致发光研究

      刘昌辉, 孙聆东, 廖春生, 严纯华
      1999, 20(3): 243-246.
      摘要:研究了硫脲和硫代硫酸钠体系中ZnS:Cu纳米微粒的光致发光性能随Cu+离子掺杂浓度及生长时间的变化.在325nm的紫外光激发下,ZnS:Cu纳米微粒产生位于500~540nm的宽带发射,Cu+掺杂浓度为0.6%时发射达到最强.该发射峰随掺杂浓度的提高和微粒生长时间的延长而红移;当Cu+掺杂浓度为0.2%时,ZnS:Cu纳米微粒还产生一个位于450nm的蓝色发射带,该发射在掺杂浓度更高时被猝灭.硫脲和硫代硫酸钠体系中ZnS:Cu的发光性质较为相似,但后者的发射强度明显高于前者.  
      关键词:ZnS:Cu水溶胶;硫脲;硫代硫酸钠;掺杂浓度;生长过程   
      114
      |
      101
      |
      4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71243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 ZnS:TM(TM=Mn,Cu)纳米微粒的光学性质研究

      王明文, 孙聆东, 刘昌辉, 廖春生, 严纯华
      1999, 20(3): 247-250.
      摘要: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ZnS:TM(TM=Mn,Cu)水溶胶,研究了它们的光学性质.通过吸收光谱计算得到微粒的尺寸约为3~4nm.光致发射光谱中给出了所对应掺杂中心的发射带,其能量来源于基质ZnS的吸收.通过旋涂法制备了ZnS:Cu纳米微粒EL器件,测定了其启动电压和耐压值以及EL光谱强度与电压的关系,初步探讨了可能的发光机理.  
      关键词:ZnS:TM水溶胶;光致发光;电致发光;EL器件   
      97
      |
      55
      |
      1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70822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 稀土配合物作为前驱体合成Y2O3:Eu纳米材料

      严纯华, 姚疆, 孙聆东, 钱程, 刘昌辉, 廖春生
      1999, 20(3): 254-257.
      摘要:以稀土羧酸配合物为前驱体,采用快速热分解方法制备了纳米Y2O3:Eu荧光材料,进行了结构、尺寸及形貌表征.随着Eu3+掺杂浓度的提高,样品的晶胞参数加大,当Eu3+掺杂量高达30%时,体系仍能保持Y2O3基质的立方相结构;样品的晶粒度与退火温度及配合物前驱体组成有关.退火温度越高、前驱体中Re3+与配体的摩尔比越小,样品的粒径越大.随着Eu3+掺杂浓度的提高,激发光谱红移,发射强度在掺杂浓度分别为5%和10%时有极大值;发射强度与Re3+和配体摩尔比及退火温度有关.  
      关键词:稀土羧酸配合物;前驱体;Y2O3:Eu;纳米材料   
      90
      |
      73
      |
      9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70760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 张迈生, 祁家雄, 杨燕生
      1999, 20(3): 258-261.
      摘要:用Sol-Gel法和微波法合成了亚纳米级Zn2SiO4:Mn2+,Er3+高效绿色荧光体,考察了Mn2+单掺和Er3+敏化的荧光体的发光,探讨了掺杂浓度对发光性质的影响,发现Er3+可有效敏化Mn2+的发光.SEM表明Zn2SiO4:Mn2+,Er3+的粒度约为150~350nm.  
      关键词:溶胶-凝胶法;微波辐射;Zn2SiO4:Mn2+;Er3+;光致发光   
      101
      |
      54
      |
      9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70895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