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1996年第17卷第4期

      发光的一般问题

    • 随机电报过程引起的光失相的计算机模拟

      李辉遒, 王海宇, 黄世华
      1996, 17(4): 287-292.
      摘要:动态微扰可以引起跃迁频率发生变化,产生光谱扩散,我们用Monte Carlo法模拟了由于频率变化引起的自由感应衰减和光子回波衰减。模拟的结果表明,衰减的线形只和频率变化与跳变速率的比值有关,根据它的不同取值,自由感应衰减呈指数和非指数形式,光子回波强度为exp[-(4τ/tm)x],x取值从1到3。我们还定性地讨论了红宝石中光子回波的非指数衰减。  
      关键词:失相;Monte Carlo模拟;自由感应衰减;光子回波   
      123
      |
      7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67666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 张慰萍, 苏庆德, 毛庆禄
      1996, 17(4): 293-298.
      摘要:本文首次报导了发光材料中两个不同稀土离子间能量传递的光声光谱研究。测量了LaOBr:Tb,Ce和LaOBr:Er,Tm体系的光声光谱,结合它们的光致发光特性,讨论了Ce3+对Tb3+的敏化、Tm3+对Er3+的猝灭。基质中掺入两种不同稀土离子后光声光谱的变化进一步证实了它们间的能量传递都伴随着多声子过程。分析LaOBr:Er,Tm的光声光谱,对Er3+r的红光猝灭的机制提出了新的解释。  
      关键词:光声光谱;能量传递;LaOBr   
      110
      |
      12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68261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 平均键能模型的物理基础及该模型的应用

      柯三黄, 王仁智, 黄美纯
      1996, 17(4): 299-310.
      摘要:平均键能模型是一种建立在数值基础上的用来确定半导体异质界面能带偏移的模型方法。本文首先对这一模型方法的物理基础进行了理论分析,并给予其完整的物理解释。通过与TB“pinned”模型、介电隙能级(DME)模型以及电中性点(CNP)模型的比较,揭示了各模型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分析了平均键能模型的优点及其局限性。在此基础上,本文应用这一模型方法对二十七种异质界面的价带偏移值进行了全面的计算,并对结果进行了广泛的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1)阳离子浅d轨道是影响价带偏移理论值的一个重要因素;(2)界面偶极子势是决定异质界面价带偏移值的一个关键要素;(3)在与实验的比较上,平均键能模型的准确性优于几种其它的模型方法;(4)平均键能模型不适用于不具有sp3杂化特性的材料系统。  
      关键词:能带不连续性;半导体异质界面;第一性原理计算   
      98
      |
      79
      |
      1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67656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 锗硅量子阱中近带边光跃迁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董文甫, 王启明, 杨沁清, 谢小刚, 周钧铭, 黄绮
      1996, 17(4): 311-316.
      摘要:本文研究了SiGe/Si量子阱中近带边光跃迁的产生机制,对由杂质无规分布引起的近带边光跃迁给出了一个物理模型。用此模型计算了光跃迁偶极矩,给出了跃迁偶极矩的上限。提出了未掺杂SiGe/Si量子阱中近带边光跃迁的一种跃迁机制,认为是Ge原子周围波函数畸变的集体行为。用MBE方法生长了掺杂SiGe/Si量子阱材料,在低温下观测到近带边光跃迁。  
      关键词:SiGe/Si量子阱;光跃迁   
      120
      |
      94
      |
      1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68197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 用溶胶-凝胶法掺杂的C60光荧光的温度行为

      1996, 17(4): 379-381.
      摘要:在甲苯溶液和薄膜材料中C60的光荧光研究已有许多报导,但对用溶胶-凝胶方法掺杂的C60的发光的温度行为研究尚未见报道。中子衍射研究表明,在不同温度下C60有不同的结构:温度高于260K以上,C60的结晶结构是面心立方,并且分子总是在自由旋转。C60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很弱,由范德瓦尔斯力键合。它们之间不会有能量的转移,因而固态的C60发光基本上是单个分子发光;温度低于260K,是简立方结构,在一个原胞中有四个分子。由于绕<111>方向上的98°的旋转而导致取向的不均匀性。经过一较长滞留时间后,在这个方向上的一个非常快的60°跳跃,又形成一新的取向。低于90K时,C60分子开始冻结在简立方晶格上。可见,C60的结构对温度有相当显著的依赖关系。研究C60的光致发光的温度行为是有意义的。  
        
      103
      |
      6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68256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稀土发光材料

    • 变色的ZnS:Mn/SrS:Ce/ZnS:Mn薄膜电致发光的研究

      唐春玖, 赵伟明, 王林军, 陈忠传, 蒋雪茵, 张志林, 许少鸿
      1996, 17(4): 317-321.
      摘要:利用ZnS:Mn/SrS:Ce/ZnS:Mn多层结构,得到了一种可变颜色的薄膜电致发光器件。研究了这一器件的发射光谱随电压和频率的变化,并讨论了随电压的增加,发射光谱中蓝带和黄带的不同增长的原因,以及在不同电压下,发射光谱中蓝带和黄带随频率变化的不同趋势的原因。观察到随驱动频率的增加,发射光谱出现黄-蓝色位移。  
      关键词:ZnS:Mn/SrS:Ce/ZnS:Mn;薄膜电致发光   
      101
      |
      76
      |
      4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68231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 三元系SrGa2S4:Ce蓝色发光材料

      王林军, 陈忠传, 赵伟明, 唐春玖, 蒋雪茵, 张志林, 许少鸿
      1996, 17(4): 332-336.
      摘要:制备了可用于蓝色TFEL的粉末发光材料SrGa2S4:Ce,并对其晶体结构进行了X射线衍射分析,测量并研究了其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同时研究了Ce3+浓度的变化对SrGa2S4:Ce的激发光谱、发射光谱、色纯度及发光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SrGa2S4:Ce可发射纯蓝色光,色纯度极佳,实现其高效率的、纯蓝色发射的最佳Ce3+浓度为3~4mol%。  
      关键词:SrGa2S4:Ce;光致发光;蓝色发光材料   
      80
      |
      113
      |
      2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68243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 一种新型稀土有机电致发光材料:Eu(NO3)3phen

      梁春军, 李文连, 刘星元, 李丹, 赵宇, 彭俊彪, 虞家琪
      1996, 17(4): 382-384.
      摘要:稀土离子的窄谱带发射能够很好地满足彩色显示的要求,寻找新的具有更高荧光量子效率的稀土有机材料作为发光层,以做出更高发光亮度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是非常有意义的。  
        
      107
      |
      55
      |
      2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67707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电致发光

    • 级联分层优化的薄膜电致发光

      娄志东, 陈立春, 徐征, 于磊, 徐叙瑢
      1996, 17(4): 322-327.
      摘要:根据发光层中电子能量分布的不均匀性,在分层优化薄膜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光层中插入SiO2层,即级联分层优化薄膜电致发光器件。结果表明:由于SiO2的加速作用,这种方法确实可以提高过热电子的能量。但发光强度及发光效率的提高还受发光层的结晶状态的影响。插入一层SiO2后,样品的绿光强度提高了60%,发光效率也有所增加。插入两层SiO2后,由于发光层结晶状态变差,绿光强度及发光效率都降低了。  
      关键词:分层优化;过热电子能量;绿光强度;结晶状态   
      86
      |
      75
      |
      1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67731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 TFEL器件发光层的电场随外电压的变化

      滕枫, 娄志东, 徐征, 候延冰
      1996, 17(4): 337-340.
      摘要:本文利用弗朗兹-凯尔迪效应研究了TFEL器件发光层中的电场随外加电压的变化。用此方法算得的发光层中的电场同把器件各层当作只起绝缘作用的电介质时算得的电场强度,虽然数量级相同,但数值上有差别,特别当外加电压达到发光阈值电压时,差别更为明显。  
      关键词:电致发光;弗朗兹-凯尔迪效应   
      107
      |
      77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67695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 用化学方法制备硅场发射阵列

      元光, 金长春, 金亿鑫, 宋航, 荆海, 朱希玲, 张宝林, 周天明, 宁永强, 蒋红, 王惟彪
      1996, 17(4): 341-345.
      摘要:利用各向同性腐蚀液制备了硅微尖阵列,并考察了各主要工艺参数对微尖形貌的影响.  
      关键词:真空微电子;场发射;硅微尖阵列;SEM   
      93
      |
      91
      |
      2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68285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 氧和铒共注入硅的卢瑟福背散射和发光研究

      李仪, 宋航, 曹望和, 李菊生, 金亿鑫, 如菲, 孟鸣岐, 刘向东
      1996, 17(4): 346-350.
      摘要:将铒和氧共注人硅中,卢瑟福背散射分析表明,退火后铒的分布剖面因共注入氧的剂量而异。在高氧剂量下,退火后铒保持退火前的剖面不变,样品再结晶良好。在中等氧剂量下,退火后铒的分布剖面出现双峰。认为退火过程中形成了铒—氧复合物。复合物的形成减缓了铒的偏析和扩散,影响了铒的削面再分布。铒和氧离子注入剂量的系列实验证实了氧在Er3+发光中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铒;硅;背散射分析;发光   
      120
      |
      81
      |
      1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67677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其它

    • 铁电畴夹层结构中声致发光的探讨

      熊和金, 李兴教
      1996, 17(4): 328-331.
      摘要:由4mm铁电半导体构成的铁电180°畴夹层结构,在超声波的激发下有铁电畴层波产生。铁电畴层波的电势场使电子和空穴不断地分离与复合而辐射光脉冲,将超声波能量转化为光能。调节超声波,可改变光脉冲的强度和周期。  
      关键词:铁电畴;超声波;声致发光   
      94
      |
      8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67630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有机和生物发光

    • 等离子体聚合物发光性质的研究

      张海峰, 马於光, 田文晶, 沈家骢, 刘式墉
      1996, 17(4): 351-356.
      摘要:通过等离子体聚合合成了发光聚合物,反应条件的改变可使聚合物的荧光峰值从415nm变化到550nm。对聚合物的荧光性质进行了讨论,且制备了电致发光器件LED(A1/聚萘/ITO),实现了其电致发光。结果表明等离子体聚合物的电致发光与光致发光产生的机理基本相同,都是由聚合物中的多个生色团产生的。  
      关键词:荧光;电致发光;等离子体聚合;LED   
      85
      |
      7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68271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 乙酰氧基对2-苯乙烯基苯并噻唑的荧光性能影响

      于贵, 孟宪信, 李文连
      1996, 17(4): 357-361.
      摘要:本文合成了新型的含有乙酰氧基的2-苯乙烯基苯并噻唑。研究了此类化合物在固态和溶液中的荧光特性。结果表明,乙酰氧基是一种很有趣的取代基,在甲苯溶液中具有给电子特性,而在多晶粉末中由于分子间相互作用使之具有吸电子特性,导致发射谱和激发谱中的长波带蓝移。  
      关键词:乙酰氧基;2-苯乙烯基苯并噻唑;荧光特性   
      90
      |
      80
      |
      1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67721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 稀土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孙刚, 李文连, 赵宇, 于沂, 赵旭, 刘星元, 钟国柱, 虞家琪
      1996, 17(4): 362-367.
      摘要:我们研制了用有机材料Tb(AcA)3·phen作为发射层的绿色发光二极管,两层结构为玻璃衬底ITO/芳香族二胺类衍生物TPD/Tb(AcA)3·phen/A1。各功能层均用真空热蒸发的方法制备。在正向直流偏压驱动下获得了Tb3+的特征发光,同时还发现一个峰位425um的蓝光发射,它来源于空穴输运层TPD。在室温条件下器件的阈值电压为4V,当驱动电压提高到16V时,器件的最高发光亮度达到200cd/m2,同时在相同条件下制备了结构为玻璃衬底ITO/芳香族二胺类衍生物TPB/Tb(AcA)3·phen/A1的器件,通过对两种器件光谱及电学特性的测量、比较与分析,探讨了有关稀土有机电致发光的发光机理等问题。  
      关键词:有机发光二极管;有机材料Tb(AcA)3·phen   
      93
      |
      71
      |
      7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67638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 发光效率及稳定性改善的有机薄膜电致发光器件

      张志林, 蒋雪茵, 许少鸿, 长友隆男, 大本修
      1996, 17(4): 372-375.
      摘要:不久前,我们报导了以TPD为空穴传输层,Alq为电子传输兼发光层的双层薄膜电致发光器件,在定电流密度6mA/cm2连续驱动下,初始亮度106cd/m2下降至一半亮度的时间为120小时,而继续操作500小时,亮度仍有38cd/m2[1]。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报道一个在上述器件的空穴传输层TPD中掺杂而构成的新器件。这个新器件发光亮度和效率比原器件增加了50%,而稳定性增加了近10倍,初始亮度165cd/m2的半亮度寿命达1200小时。  
        
      121
      |
      59
      |
      4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68209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 有机薄膜电致发光的形成过程

      刘星元, 李文连, 赵宇, 赵旭, 于沂, 孙刚, 钟国柱, 虞家琪
      1996, 17(4): 376-378.
      摘要:近些年,有机薄膜电致发光(Organic Thin Film Electroluminescent-OTFEL)器件的发展非常迅速[1,2,3]。由于它易于实现大面积彩色显示,成为发光研究中的热点。目前研究工作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器件的稳定性。通常,OTFEL器件在空气中的老化速度很快。连续工作时,器件发光的时间约几个小时。在恒定电流驱动下,器件的亮度从快到慢持续下降,同时驱动电压逐渐上升,说明器件的老化伴随着电阻的增大。在研究OTFEL器件老化机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种非常有意义的现象:器件在恒定脉冲电压驱动下,随驱动时间的增加,初始亮度经过一个短暂上升的过程。  
        
      104
      |
      8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67746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与发光有关的实验技术

    • 脑组织中一氧化氮含量的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

      王景华, 杨贵贞, 杨世杰, 孙成文, 王燕娟
      1996, 17(4): 368-371.
      摘要:根据非荧光待测物对荧光物质干扰的内滤效应建立了一种高度灵敏的一氧化氮荧光分光测定法,并用该方法检测了大鼠脑组织中一氧化氮的含量。  
      关键词:一氧化氮;荧光分光光度法;脑组织   
      135
      |
      82
      |
      3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68219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