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1994年第15卷第1期

      论文

    • 宋士惠, 关郑平, 范广涵, 范希武, 彭应国, 吴玉琨
      1994, 15(1): 1-8.
      摘要:本文利用高分辨电子显微镜(TEM)从原子尺度对MOCVD生长的ZnSe1-xSx-Znse应变超晶格的精细结构进行了细致观察.通过对缺陷的种类、分布的分析提出缺陷的产生原因与过渡层质量有直接关系,通过改善过渡层的成份及各层间的厚度可制备出结构较完整以及较平整的超晶格薄层材料.  
      关键词:超晶格;高分辨透射电镜;缺陷   
      130
      |
      68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66294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 发光层厚度对有机薄膜电致发光特性影响的研究

      彭俊彪, 华玉林, 徐叙瑢, 吕安德, 孙润光, 李更新
      1994, 15(1): 9-14.
      摘要:本文采用的有机发光材料为8-羟基喹啉铝(8-Alq),结构为ITO/8-Alq/Al夹心式单层EL结构,制备三种不同厚度:300(Å),600(Å),1500(Å)的有机薄膜EL样品.对比和分析它们的I-VB-I特性曲线,证实发光层厚度对有机薄膜EL样品的亮度产生显著影响,并在稳恒直流电压激发下,探讨了电子和空穴载流子在发光薄膜中的输运,据此分析了产生上述影响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有机薄膜;厚度;亮度   
      141
      |
      57
      |
      5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65783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 ZnS型发光材料光老化的研究

      唐明道, 刘义俊, 罗晞
      1994, 15(1): 33-37.
      摘要:用X射线衍射谱证实了ZnS光致发光材料经紫外线照射后,体色逐渐变灰至黑是由于ZnS离解析出Zn所引起并发现尚有其它组分存在.还研究了不同波长的紫外线照射和材料粒经大小对ZnS发光材料光老化的影响得出一些新的实验结果.  
      关键词:ZnS型发光材料;紫外线照射;光老化   
      105
      |
      70
      |
      1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66389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 傅竹西
      1994, 15(1): 43-49.
      摘要:本实验首次观察到用MOCVD方法在GaAs基片上外延生长AlxGa1-xAs/GaAs薄膜结构时,生长中所用的Ⅴ/Ⅲ比对外延层中Al组份x的分布的影响.当Ⅴ/Ⅲ比较低时,外延层中的Al组份出现很明显的层状阶梯形三层分布:靠近基片的一层中x值较低,而在外延层的表面层中x值较高.随着生长中所用的Ⅴ/Ⅲ比增加时,Al组份的分布趋于均匀.利用GaAs的高温热分解和Ga、As离子在晶体中的热扩散及其对外延生长的影响,对这一现象作了初步解释.  
      关键词:MOCVD;AlGaAs外延;Ⅴ/Ⅲ比;Al组份分布   
      114
      |
      56
      |
      1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65798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 荧光标记十八胺LB膜的光谱研究

      王文韵, 王新平, 于华, 何家俊, 徐荃, 侯士法, 关荐伊
      1994, 15(1): 50-55.
      摘要:正十八胺以氯化丹酰和8-苯胺基-1-萘磺酸衍生化,单独或与硬脂酸混合后拉制成LB膜,并以稳态和时间分辨荧光研究了膜中分子的微环境和微结构等光物理性质.  
      关键词:正十八胺荧光衍生物LB膜;荧光寿命   
      124
      |
      59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66376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 王玉萍, 左大珏
      1994, 15(1): 56-61.
      摘要:用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的荧光分析法和超微弱发光法检测了十种含—CH2CH2N(CH3或C2H5)2.基团的临床应用药物对辐照膜脂过氧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绝大多数被试药物有较强的抗膜脂过氧化作用.此外,黄嘌吟-黄嘌吟氧化酶系统的实验表明部分被试药物具有较强的减少的能力.对药物结构与其抗膜脂过氧化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提示:具有多元环及一正电中心的—CH2CH2N(CH3或C2H5)2化合物可能多为膜脂过氧化的抑制物.  
      关键词:辐照红细胞膜;抗脂质过氧化;丙二醛;自发光;—CH2CH2N(CH3或C2H5)2基团;   
      115
      |
      40
      |
      2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66323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 睾酮—吖啶酯化学发光示踪剂的制备及评价

      金坚, 罗世能, 张志斌, 谢敏浩, 奚月芬
      1994, 15(1): 62-66.
      摘要:本文报道了10-甲基-吖淀-9-核酸[4-(N-睾酮-3-羧甲氧基肟)-氯乙基]苯酯(To-3-AEPMAC)的合成、理化鉴定和免疫学评价.制备方法类似于以往甾体激素全抗原的合成,产品的化学发光信号与噪声比高,可测限为0.18fmol,线性可测范围可达6个数量级以上,与抗睾酮血清结合不改变吖啶酯的化学发光动力学和发光效率;免疫化学最高结合率和非特异结合稳定,抗血清稀释曲线比较证明产品的免疫反应性基本无损失,优于鲁米诺及其衍生物制备的示踪剂,符合建立超微量免疫化学分析中标记化合物的要求.  
      关键词:吖啶酯;睾酮;化学合成;化学发光;免疫化学   
      119
      |
      62
      |
      2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66310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 交流电致发光屏的新应用——彩色画屏

      葛香玉, 涂正康
      1994, 15(1): 67-70.
      摘要:本文报导了将粉末交流电致发光材料用于彩色发光画屏的构思以及研制方法,并对制备过程中的若干技术问题进行了讨论.该画屏的特点是在电场作用下自身发光,因此立体感强,形态逼真.  
      关键词:交流电致发光;应用;彩色画屏   
      100
      |
      9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65806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稀土发光材料

    • RVNb2O9(R=Y, Gd, La):Eu3+(或Dy3+)的合成和光谱性质的研究

      池利生, 苏锵
      1994, 15(1): 15-19.
      摘要:本文用R2O3(R=Y,Gd,La),V2O6,Nb2O5和高温固相反应法合成了复合钒铌酸盐RVMb2O3,并以此为基质研究了Eu3+和Dy3+在其中的光谱性质.实验表明,Eu3+在这三个化合物中均处于偏离反演对称中心的格位上,Eu3+的荧光强度的红/横比(R/O)和Dy3+的黄/蓝比(Y/B)均随R3+的电荷半径比的减小而下降.同时还研究了Bi3+和温度对Dy3+的发射强度的影响.  
      关键词:铕;镝;铋;发光;光谱   
      99
      |
      45
      |
      2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66352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 CaS2:Eu的直流电致发光

      罗晞, 李定芳
      1994, 15(1): 20-25.
      摘要:制备了CaS,Se:Eu红色DCEL屏.在CaS:Eu中掺入少量Se可以改进DCEL性能.研究了Pb对CaS:Eu的影响.通过发射、激发光谱及衰减的测量,认为Pb2+敏化了Eu2+.与常规的CaS:Eu相比,CaS:Eu,Pb的DCEL效率和寿命都明显提高了.  
      关键词:直流电致发光(DCEL);敏化;硫化钙(CaS)   
      100
      |
      50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65749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 掺铈、钆、铽的三磷酸镧的合成及其光谱

      洪广言, 高信, 刘书珍, 王文韵, 李有谟
      1994, 15(1): 26-32.
      摘要:本文首次采用溶液沉淀法合成了一系列LaP3O9:Ce、Gd、Tb磷光体.经X射线结构分析表明、它们是较纯的LaP3O9相,系环状结构,属于正交晶系,其晶胞参数为a=11.19(Å),b=8.54(Å),c=7.28(Å).测定了这些化合物的激发和发射光谱、相对亮度及Ce3+的荧光寿命,观察到在此基质中Ce3+与Gd3+光谱重叠,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互作用,Ce3+能有效地敏化Tb3+,从而大大地增强Tb3+的发射,LaP3O9:Ce、Tb可能成为一种新的高效绿色发光材料.在Ce-Tb共掺的体系中加入少量Gd却使发光亮度稍有下降,这可能是由于Gd3+的竞争吸收和独立发射所致.从Ce3+的荧光寿命变化可知,Ce3+对Gd3+的能量传递较弱,而Ce3+对Tb3+则很有效.  
      关键词:LaP3O9;Ce、Gd、Tb;Ce3+发光;Gd3+发光;Tb3+发光;能量传递   
      108
      |
      61
      |
      4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66336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 氧对LaOX:Ce3+MFX:Ce3+体系猝灭作用的光谱研究

      刘兵, 李思殿, 杨频
      1994, 15(1): 38-42.
      摘要:本文首次报道了LaOX:Ce3+MFX:Ce3+(X=Cl-,Br-;M=Ba2+,Sr2+系列的光声光谱特性,并通过与荧光光谱的对照研究,讨论了氧对Ce3+MFXMF2(M=Ba2+,Sr2+基质中发光的猝灭作用.发现样品的发光随灼烧时间的加长而减弱,光声信号却依次增强,表明空气中氧对Ce3+发光的猝灭表现在其无辐射跃迁几率增加.同时发现由于非氟卤素的引入,便得MFX:Ce3+MF2:Ce3+的抗淬灭性增强.文中着重研究了Ce3+MFX基质中的发光,结果表明,在无氧合成条件下,MFX:Ce3+中Ce3+以发光中心Ⅱ(420nm附近)为主.  
      关键词:光声光谱;荧光光谱;猝灭;MFK;Ce3+   
      92
      |
      4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65757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研究快报

    • Er离子注入GaP, GaAs, InP的二次离子质谱(SIMS)的研究

      陈辰嘉, 王学忠, 周必忠, 陈世帛, 雷红兵, 李仪, 李菊生, Bottazzi P
      1994, 15(1): 71-73.
      摘要:近年来掺稀土元素的Ⅲ—Ⅴ族化合物研究在基础物理和器件应用方面都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1,2]其中又由于Er3+4I13/24I15/2的特征发光波长为1.54μm,恰好对应于石英光纤的低损耗区,且离子注入技术简单易行,因而倍受重视.国际上已报道了不少有关Er注入Ⅲ—Ⅴ族化合物的研究,大多选用较低的注入剂量(约1012~1014Er/cm2),而对较高剂量的注入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101
      |
      71
      |
      2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65768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 Eu2+激活的两种新的发光基质的合成和性能研究

      刘应亮, 李沅英, 杨燕生, 石春山
      1994, 15(1): 74-77.
      摘要:多铝酸盐体系是一类重要的发光基质,这类体系在可见区光学透明,耐热耐高温耐辐射,化学性质稳定,发光效率高,而且具有成为多功能材料的优越条件.因此,对这类体系的研究一直引起人们的重视[1-4].  
        
      113
      |
      105
      |
      2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65740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 聚对苯乙炔(PPV)的薄膜电致发光特性

      郜军, 华玉林, 黄宗浩, 王荣顺, 谢德民, 白永平, 仇永清
      1994, 15(1): 78-80.
      摘要:聚对苯乙炔[poly(p-phenylene vinylene),缩写为PPV]是一种典型的线性共轭高分子.早在1968年,美国化学家Wessling就宣布合成出了PPV[1],但由于当时对该材料的应用前景不清,故未能引起科学界的重视.80年代中期,Murase等用AsF5及其它多种掺杂剂成功地对PPV进行了掺杂导电研究[2],使其电导率提高了16个数量级,由绝缘体变成了导体.  
        
      152
      |
      92
      |
      4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66364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