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介绍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期刊荣誉
期刊历史
期刊订阅
最新资讯
文章在线
优先出版
当期文章
封面故事
过刊浏览
虚拟专题
专刊专栏
作者服务
投稿须知
下载中心
稿件流程
伦理规范
数据共享
审稿服务
评议要点
审稿流程
伦理规范
道德声明
出版伦理
AI声明
编辑部声明
联系我们
个人中心
退出登录
浏览全部资源
扫码关注微信
首页
期刊介绍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期刊荣誉
期刊历史
期刊订阅
最新资讯
文章在线
优先出版
当期文章
封面故事
过刊浏览
虚拟专题
专刊专栏
作者服务
投稿须知
下载中心
稿件流程
伦理规范
数据共享
审稿服务
评议要点
审稿流程
伦理规范
道德声明
出版伦理
AI声明
编辑部声明
联系我们
最新刊期
1986年第7卷第1期
本期电子书
封面故事
上一期
下一期
有机发光
稀土有机化合物的发光与能量传递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苏锵
1986, 7(1): 1-5.
摘要:本文讨论了稀土有机化合物发光的能量传递过程;有机配位体的三重态相对于稀土离子的激发态的位置关系;形成三元配合物后对发光强度和谱带劈裂的影响;有机物中具有高能振动的含氢基团对荧光的猝灭作用;以及水分子的存在与采用不同的有机溶剂等因素对稀土发光的影响。文中还介绍了稀土有机发光材料的可能应用。
133
|
92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62367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双发色基团分子内激发态复合物形成的研究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周庆复, 许慧君
1986, 7(1): 6-11.
摘要:激发态复合物的形成及其衰变动力学的研究,对阐明光化学反应,光致发光、光致电子转移和能量传递等过程机制有着重要意义。
95
|
65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62371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分数维结构有机物体系中的发光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金长清
1986, 7(1): 12-15.
摘要:本文介绍了分数维结构和激子渗透概念,概述了分数维结构有机物体系中能量传递和发光动力学研究的基本现状。
107
|
64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61766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光合作用原初过程中的电子转移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郭础
1986, 7(1): 16-19.
摘要:以用共价分子链连接而成的卟啉—醌化合物的发光研究结果为重点,综述了光合作用原初过程中电子转移问题研究的进展,讨论了相互作用的基团之间的间距和空间取向对分子中电子转移过程的影响,此外也指出了进一步研究中引起人们兴趣的几个问题。
115
|
64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62392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人体体表超微弱生物发光与多种生理和病理状态关系的实验研究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郑荣容
1986, 7(1): 20-26.
摘要:一种非损伤性直接测定人体体表指端超微弱生物发光的装置,已被我们通过10年2000例的研究发展了起来。现将体表发光与多种生理和病理状态关系结果介绍如下。 1.从361例正常人各年龄组测定发现,体表发光计数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呈S型曲线,与人体生长规律吻合。显示光子数增加与衰老有关。 2.血清高血脂组病人体表发光率显示高于正常刘照组,P<0.02~0.05,指出体表发光与血脂浓度有关。 3.肿瘤病人的体表发光率显著低于非肿瘤对照组,P<0.1~0.001。 4.体表发光与吸烟密切相关:(1)吸烟导致早衰;(2)吸烟导致肺、胃肠、心血管系统的损害;(3)吸烟全过程动力学曲线观察提示,肿瘤人吸烟5分钟后,体表发光值达峰值,然后缓慢衰退,半衰期约30分钟。
122
|
51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61782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蛋白质和植物色素等生物分子的发光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唐树延, 陈连春, 孟继武, 徐叙瑢, 徐豹
1986, 7(1): 27-32.
摘要:天然蛋白质和植物色素的发光系属于生物发光。所谓生物发光通的冷光发射。
101
|
57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62327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利用超短光脉冲研究有机和生物分子发光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孟绍贤
1986, 7(1): 33-38.
摘要:利用高重复率Nd:YAG锁模激光输出的倍频光5321Å激发有机染料溶液,通过高速光二极管和示波器组合测量荧光衰减曲线。给出我们用喇曼变换获得适于激发分子的波长,并指出更矩激发波长的获得方法。比较了不同荧光衰变过程测量方法,指出了有机和生物分子中有希望的研究领域。
107
|
65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61743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DMANS在聚合物中的荧光性质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袁慧君, 李飒
1986, 7(1): 39-41.
摘要:本文研究了DMANS(4-二甲胺基-4′-硝基二苯乙烯)在聚苯乙烯和改性聚苯乙烯中的荧光性质。测量了两类样品的吸收光谱、荧光光谱、荧光强度和荧光寿命,讨论了介质对荧光性质影响的机理。
101
|
72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61824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蒽分子晶体的喇曼散射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金长清, 张新夷
1986, 7(1): 42-45.
摘要:在室温和液氮温度下,用氩离子激光器的5145Å激光激发,测量了蒽单品的喇曼散射谱,其喇曼活性主模振动的实验值和理论值符合的较好。计算了旋转振动的均方振幅,并对低波数振动喇曼谱的温度效应进行了讨论。
92
|
60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62315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不同状态蒽的荧光特性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曹丽芸, 杨育华, 赵福潭
1986, 7(1): 46-49.
摘要:本文利用时间相关单光子计数技术,系统地测量了不同状态(蒽溶液、蒽单晶、蒽的真空蒸膜)的荧光寿命,给出了较精确值。得到了在室温下蒽/乙醇,蒽/苯的荧光寿命随浓度增加变短,而在固态样品中,蒽的寿命变长,对于蒽单晶为15.3ns,而对蒽真空蒸膜为19.1ns,并且,在溶液样品中,不同峰值的荧光寿命基本相同。 还系统测量了蒽在不同状态下的激发谱和发射谱,观察到在固体状态下谱线加宽,并有较大红移。 我们观察到蒽/乙醇,蒽/苯随着浓度的变化其激发谱有明显的变化,而它的发射谱基本保持不变。
138
|
76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61770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双荧光团化合物分子内能量转移的研究2-(ω-联苯基取代多亚甲基)-5-联苯基恶二唑-1、3、4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周一民, 王审秀
1986, 7(1): 50-55.
摘要:本文对双荧光团化合物2-(ω-联苯基取代多亚甲基)-5-联苯基恶二唑—1、3、4,及其对应的模型化合物2-甲基-5-联基恶二唑,通过测定荧光光谱的方法,对分子内给体与受体之间的能量转移进行了研究,从实验结果初步得到了双荧光团化合物比相应的单荧光团化合物混合体系的能量转移速率高,荧光强度有明显的提高。并从化合物的结构上对给体与受体之间的距离对能量转移速率常数的影响作了初步探讨。
108
|
53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62387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蒽、吖啶黄和阳离子桃红在溶液中的分子间能量传递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寿涵森, 郭世英, 虞群
1986, 7(1): 56-62.
摘要:本文使用了荧光光谱和时间校正的单光子计数技术研究了蒽、吖啶黄和阳离子桃红在溶液中分子间能量传递的关系。实验表明:分子蒽吸收的能量可以传递给吖啶黄,再由吖啶黄传递给阳离子桃红,体系中随着给体荧光的猝灭,受体的敏化荧光递增;体系中的能量传递常数
K
ET
,猝灭常数
K
Q
、敏化常数
K
s
是给体的荧光寿命TD和体系能量传递速率常数k的乘积,即
K
ET
=K
s
=K
Q
=k
τD
。由于能量传递速率小于扩散速率常数
k
diff
,且能量传递速率常数
k
ET
对溶剂粘度的变化是敏感的,所以可以认定体系中能量是以电子交换作用的机制传递的。
124
|
39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61747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香豆素、罗丹明衍生物和DCM激光染料分子间的激发能传递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张惠萍, 郭础
1986, 7(1): 63.
摘要:通过考察香豆素4-DCM、香豆素481-DCM、否豆素540A-罗丹明6G、香豆素540A-罗丹明640在乙醇、乙二醇等极性溶剂中的激发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研究了它们之间的激发能传递过程。
121
|
37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62337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有机激光染料-1,4-双[5’-(2’-苯基恶唑基)]苯及其2’-(3”-取代苯基)衍生物的光性能研究(Ⅱ)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王明真, 景乃勇, 高振衡
1986, 7(1): 64-67.
摘要:本文报导了1,4-双[5’-(2’-苯基恶唑基)]苯及其2’-(3”-取代苯基)衍生物共八个化合物,其中除母体化合物外,其余化合物至今尚未见报导。测定了它们的红外光谱、质谱、紫外光谱、荧光光谱、荧光量子产率和激光转换效率。
94
|
25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62320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共轭羧酸铕络合物的发光研究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关烨第, 阮慎康, 李国清, 杜梅
1986, 7(1): 68-74.
摘要:对合成的30多个络合物的激发光谐、发射光谱、紫外吸收光谱、碳氢分析、差热及热重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较好发光材料其羧酸配体一般在235~265nm有较强的紫外吸收;羧酸分子应有给电子的共轭效应;共轭体系上的取代基无论从空间或其性质上均应有利于与Eu
3+
的络合;或羧酸分子能与Eu
3+
成较强的整合结构。络合物生成以pH=4~5为宜,一般说来,结晶态的络合物的发光性能较好。
109
|
49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61796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稀土冠醚络合物的荧光——硝酸铽与冠醚固体络合物的荧光性质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孙长英, 刘世昌, 张思远, 朱天培
1986, 7(1): 75-80.
摘要:本文叙述了硝酸铽与冠醚(脂环和芳环)等六种固体络合物的合成和荧光性质的研究。结果指出,具有脂环的冠醚结合物的荧光比具有芳环的强。中心离子Tb
3+
的发射波长(
5
D
4
—
7
F
s
)随着冠醚环及配位集团的增加而逐渐增长约27Å。有效激发波长长移并靠近Tb
3+
(
5
D
4
—
7
F
6
)的荧光发射能级。4:3配比浓度的络合物的荧光强度是1:1脂环冠醚络合物的2倍多,是1:1芳环冠醚络合物的7—14倍。在Tb
3+
·MC-15-C-5络合物中,Tb
3+
与配体间有明显的能量转移发生。结果使配体冠醚的荧光减弱,使Tb
3+
的发光增强。
106
|
52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61753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有机化合物的化学发光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徐福培, 陈颂真, 陈春华
1986, 7(1): 81-88.
摘要:在过去十多年里,有关有机化合物化学发光的研究增长很快,在三个方面取得了新进展:(1)1,2-二氧杂丁烷体系化学发光的发现和研究,有助于人们了解单分子化学激发作用;(2)开展了电子转移化学发光的研究,用电生化学发光技术,研究电子转移的化学激发过程;(3)确认了化学引发电子变换发光(CIEEL)为一般化学发光机理。 本文将介绍化学发光有机反应的分类,说明化学发光的一般要求,叙述三个化学发光机理以及列出一些重要的化学发光体系。 在过氧化草酸芳酯体系中,我们提出了一种合成草酸芳酯的新方法,其反应如下: 2ArOH+(COOH)
2
+POCl
3
→(COOAr)
2
+HPO
3
+3HCl
123
|
72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61818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槲皮素化学发光反应机理探讨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张帆, 陈玉龙, 陈恒
1986, 7(1): 89-93.
摘要:本文测量了槲皮素的化学发光光谱,λ
max
为520nm。研究了槲皮素的化学发光反应,反应过程的荧光,动力学特性及产物的纸色谱。首次提出了槲皮素-H
2
O
2
-KOH的一种可能的化学发光反应机理。
129
|
51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62342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EtOH-H
2
O
2
-OH
-
新化学发光体系的发现及其应用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陆明刚, 凌明夫, 施丽君, 尹方
1986, 7(1): 94-98.
摘要:本文研究和发现了一些醇类在碱性条件下和H
2
O
2
作用可产生化学发光的事实。并对发光反应的机理作了简单的探讨,通过测试说明化学发光反应主要发生在醇氧化成醛这一步。文章也对醉系化学发光量子效率进行了简易法测定,对于已往关于醇增强其它体系化学发光说法也进行了较新的论述。 本文研究了醇系化学发光在金属离子分析方面的应用。发现Co(Ⅱ),Fe(Ⅲ),Ni(Ⅱ),Pb(Ⅱ),Hg(Ⅱ),Cr(Ⅲ),Ag(Ⅰ),Mn(Ⅱ),Eu(Ⅲ),和Cu(Ⅱ)等离子在有利条件下对此发光反应皆有不同程度的催化作用,这是分析测定的基础。文章着重研究了对钴的单一化学发光分析条件,应用此法测钴检测限为2×10
-8
克/ml。
109
|
45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61803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用化学发光法测量脂膜过氧化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胡天喜, 夏嘉治, 吴筱华, 马远呜
1986, 7(1): 99-102.
摘要:血清或血浆,各类生物细胞和亚细胞器,普遍存在着自发的、低水平的化学发光现象,一般认为,这类发光是脂质过氧化所引起来的。为了搞清这种现象的本质,本试验选用了平面脂膜、人工囊泡沫—脂质体及生物膜—红细胞影泡为材料,使用了液体闪烁计数器测量脂质的氧化发光,从而以发光强度为准,判定脂膜过氧化的程度。
90
|
59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62355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化学发光在免疫学研究中的应用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刘琏
1986, 7(1): 103-107.
摘要:化学发光测定(chemiluminescence,CL)是近年来的新技术之一,正当前的医学、生物学和生物化学中已成为一个重要研究手段。CL在免疫学研究中的应用主要有两方面:1.白细胞的功能测定。白细胞接到外来刺激时,氧化代谢增强,产生氧化代谢中间产物,由此产生光反应。根据光反应出现的速度和强度,可测知血清的调理功能和白细胞的氧化代谢功能。临床上用于某些免疫缺陷病的诊断、患者白细胞免疫水平的检测及临床监护。此外亦应用于免疫病理学和基础免疫学的研究。2.发光免疫测定,用luminol或过氧化物酶标记抗原或抗体,采用固相或双抗沉淀技术,可用来检测微量抗原。因为发光免疫测定兼有CL反应的快速性、高度敏感性和免疫反应的专一性等特点,在微量抗原的定量检测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112
|
96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62363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凝聚相中血卟啉分子的激光选择激发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陈述春, 戴凤妹, 江寿平, 连少辉
1986, 7(1): 108-112.
摘要:用脉冲染料激光器在77K对血卟啉在乙醇和HCl溶液中的电子振动带和0—0跃迁带进行激光选择激发,得到了有振动结构的荧光光谱,发现其对激发波长有明显的选择性。在冷凝的乙醇溶液中,HPD的荧光出现四种不同的特征,在选择激发下给出更好的分辨。认为它可能与异构现象有关。
110
|
75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61810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卟啉类的发光与光电压谱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齐秀蓉, 刘长春, 王德军, 田珂, 李铁津, 王今堆
1986, 7(1): 113-116.
摘要:自从1934年,Robinowitch观察到了叶绿索的发光性质,Stern等人对卟啉类的电子光谱作了系统研究之后,卟啉类的发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所周知,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叶绿素、人体内的氯化血红素、维生素B
12
等都具有卟啉的基本骨架结构。鉴于卟啉类化合物在生物化学、药物(特别是抗癌药物)、表面活性剂、催化剂和发光材料等方面的应用价值,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仍十分活跃。本工作的目的是测定meso—四苯基卟啉(TPP)、meso—四—(4-N)吡啶基卟啉(TPyP)以其Cu(Ⅱ),Zn(Ⅱ)络合物,在氯仿溶液中的吸收光谱、荧光光踏。也测定了叶绿素-a(Chl-a)、脱镁叶绿素-a(Phn-a)、Cu(Ⅱ)与Zn(Ⅱ)置换的脱镁叶绿素-a(Cu-Phn-a与Zn-Phn-a)在丙酮溶液中的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同时,测定了这些卟啉类化合物的固体试样的光电压谱。企图通过这种比较研究,寻找光电压谱和吸收光谱、荧光光谱之间的关系,分析过渡金属离子与卟啉环上π电子之间的强相互作用对电子能级的影响。
112
|
90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61786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牛血清白蛋白与血卟啉之间的能量转移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侯尚公, 孟继武, 林久令, 徐叙瑢, 刘志广, 李仁书, 郑扶民
1986, 7(1): 117-122.
摘要:首次报导了蛋白质分子对血卟啉衍生物分子之间的荧光敏化现象。通过离体模拟实验,证实了牛血清白蛋白分子(Bovine albumin) (BALB)与血卟啉衍生物分子(HPD)之间存在着能量转移,其中能量供体为BALB,能量受体为(HPD)。估算了其转移效率,讨论了BALB与HFD之间的相互作用类型。
107
|
54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62376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叶绿素A(Chla)溶液发光同浓度的关系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陈连春, 唐树延, 徐叙瑢
1986, 7(1): 123-126.
摘要:我们在发光研究中,采用激发样品表层方法抑制自吸收—再发射的作用,得到较好结果,Chla己烷溶液和Chla乙醇溶液,在低浓度均有发光主峰683nm和次峰720nm,Chla己烷溶液发光在浓度为1×10
-5
M时开始浓度猝灭;Chla乙醇溶液发光,在5×10
-4
M时仍未见明显浓度猝灭。Chla己烷溶液发光,在不同浓度下,发光峰位基本不变,在高浓度尚有弱峰760nm。Chla己烷溶液发光主峰663nm随浓度增加向长波方向移动。
120
|
67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61776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海洋发光细菌的生物发光光谱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朱文杰, 何学民, 杨颐康
1986, 7(1): 127-132.
摘要:对分别属于弧菌属和发光杆菌属的六种海洋发光细菌的体内生物发光光谱作了研究。结果发现,这六种发光细菌的发光光谱有种属特异性。弧菌属的四个种的发光光谱在最大发射波长、半高宽和频谱范围等三方面均与发光杆菌属的两个种有明显区别。以最大发射波长来说,弧菌属为482—485nm,发光杆菌属则在474—480nm之间。这六种发光细菌的最大发射波长要比通常认为的更偏于紫端。其中新种——东方弧菌的最大发射波长为484±1nm,半高宽为92±1nm。 对pH、温度、重金属离子和呼吸抑制剂等理化因子对发光光谱的影响也作了观察。发现这些因子均仅影响发光细菌的生物发光的强度,而对光谱其余性质无可见的影响。
138
|
57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61760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荧光探针1.8-ANS对尖吻蝮(AGKISTRODON ACUTUS)蛇毒出血毒素1疏水区的研究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王淳, 黄婉治, 李燕, 鲁子贤
1986, 7(1): 133-137.
摘要:尖吻蝮蛇毒出血毒素1(A
2
H-1)和荧光疏水探针1.8-ANS结合,其激发峰在370nm,发射峰在470nm,A
2
H
-1
存在着可探测的疏水区,ANS不抑制A
2
H
-1
的出血活性。每个A
2
H
-1
分子统计结合1.42个A
a
H分子,A
a
H-1-ANS的解离常数;
K
d
=1.53×10
-5
M。 A
a
H-1-ANS复合物的荧光强度对pH,温度,EDTA等条件的变化敏感,并相应引起出血活性的改变。A
a
H-1的Trp荧光能部分地转移到结合的ANS上,转移效率为0.523,说明Trp可能处于A
a
H-1分子表面的凹陷疏水区。
108
|
49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562348 false
更新时间:2020-08-11
共 0 条
1
前往:
页
跳转
上一期
下一期
0
批量引用
回到顶部